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馬年中國經濟能否走穩的最大不確定性

http://www.CRNTT.com   2014-02-20 09:24:35  


 
  文章分析,當下穩健的貨幣政策面對著兩方面的困難。一方面是實體經濟內生動力不足,經濟增長仍大規模依賴投資拉動,去年GDP增長中投資占比達54%,投資大幅增長必然伴隨債務信貸大幅增長進而依賴貨幣增長,而從貨幣供應超出貨幣需要3%的結果來看,很難說投資是有效的。由此,增強內部經濟活力,打破增長對投資與債務的依賴,是貨幣政策穩健並能平衡增長與風險的重點所在。

  另一方面的困難是虛擬金融市場的自我膨脹對資金產生的無限需求綁架了貨幣政策。虛擬金融部分或影子銀行業不斷放大的資金的巨大占用,除了迫使央行不斷在銀行業市場投放貨幣以外,反過來造成了實體經濟的流動性短缺,推動更大的貨幣發行來滿足投資與債務的貨幣供給與需求。貨幣政策如何引導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向實體經濟傾斜,改變金融機構成為資金占用主體的狀態並化解正在累積的金融風險,真正以經濟穩定增長和控制通脹為調控目標,不被銀行間市場的虛擬金融活動的資金需求牽著鼻子走,是今年穩定增長防範金融風險的另一重點所在。

  此外,化解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和房地產風險也是短期經濟穩定的關鍵之一。這兩方面風險存在內在的一致性,都與地方政府的GDP掛帥的扭曲的政績觀有關。化解風險的當務之急是政府職能的轉換,政府退出投資和債務擴容的主體地位,減少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讓市場配置資源推動有效的經濟增長。當然一些債務償付的制度安排以及事權財權一致的財稅改革也是必要的。

  無疑,保持近期乃至持續穩定的關鍵還在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包括宏觀意義上的三次產業的調整和中觀意義上的產業結構調整。筆者今天著重討論中觀意義上的產業結構調整,具體在三個方面:如何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重點是如何回歸市場化調整過剩產能的機制、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包括新產業結構的形成、防止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打破中國經濟的穩定。

  文章認為,中國當下嚴重的產能過剩不完全是市場規律所致,因此市場化方式的退出也變得阻力重重。現在要地方政府改變為了GDP增長的目的通過各種方式維持產能增長的投資,甚至補貼一些產能過剩的虧損企業的幹預行為並不容易,但這一步必須盡早邁出,尤其對破壞環境的高耗能產業,要採取強制性退出或改進措施。應讓企業根據利潤信號決定發展和未來命運,回歸需求調節供給的市場機制。

  現實決定了新的產業結構或者說新產業布局的形成,要與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同步。在宏觀層面,我們缺乏新產業布局的戰略研究和規劃;在企業層面,升級、調整和轉型的主動性和能力也不足。政府要在宏觀層面上發揮引導作用,政策上提供正確的幫助,企業要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兩者都不能互相取代。如果企業沒有發展後勁,政府不能拔苗助長,企業不能過度等待和依賴政府政策的扶持。當前,調整對外貿易結構,鼓勵對外投資的各項政策,推動各層次服務業的發展,都應成為國際國內新產業布局的一部分,而不是簡單地轉移過剩產能。市場化前瞻性的合理的產業布局和調整,一定帶來經濟持續的平衡和穩定。

  文章指出,美國退出QE已引發了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市場波動。巴西、印度、俄羅斯特別是阿根廷的經濟都出現不穩定的形勢。觀察這些國家的問題,中國要格外注意的是,如何保持匯率的穩定,把控資本大規模流進流出態勢,防止國內的金融改革叠加QE退出帶來的國際金融市場風險,防止其他新興市場風險的傳導效應,保持合理的貿易順差,不需資本流入來平衡國際收支等所有這些力保經濟穩定的重要方面。另外,美國主導的今年可能完成的TTP和TTIP談判,很可能重構國際產業生態,由此對中國外需市場發展空間可能帶來的阻力也是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外部因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