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用什麼思路應對經濟減速換擋

http://www.CRNTT.com   2014-02-28 09:12:52  


 
  首先,儘管從表面看,我們似乎擁有全球最大的勞動力生產要素市場,但隨著人口結構的逐漸老齡化,人口紅利的消失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1976年之前一直穩定在56-57%,1977年至1990年迅速增長並突破60%,1999年開始又出現了一輪快速的增長,並於2010年達到頂峰。但從2010年開始出現下降,從時年的73.51%降至2012年的73.34%。人口紅利消失的同時,勞動力要素成本的上升也在近年來愈發引人關注。

  其次,儲蓄率開始下降,資本要素供給成本上升。改革開放的前15年,國民儲蓄率出現了大幅的攀升,有力的支撐了經濟的快速增長,2001年加入WTO以後,又出現了更為強勁的增長。但2010年以後,儲蓄率出現下降,資本要素供給增長趨緩。同時,資本的邊際效率在近年來也呈現出下降趨勢,20%左右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完成額與逐漸趨緩的經濟增速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暴露出的產能過剩問題更成為近年來關注的焦點。

  第三,近年來,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在內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低下,給經濟的長期增長帶來很大制約。據IMF的測算,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僅為資本要素的2/3。高科技產品出口額占制成品出口額的比重在2005年達到峰值以後,近幾年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中國在國際分工中高端產品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削弱。創新能力不足,過分依賴重工業和簡單服務業的發展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隱憂,更是當前經濟增長動能趨緩的關鍵因素。

  經濟換擋期要著力防範風險

  文章提出,1、經濟換擋期是矛盾凸顯期,要謹防各類風險

  換擋期是矛盾的凸顯期。舊經濟增長模式的遺留問題隨著速度效應的褪去而凸顯,新的增長模式要在衝突和碰撞中孕育。經濟增長猶如一輛行駛的巴士在減速後必然存在巨大的“慣性”效應使得“乘客”很不適應,甚至相互“摩擦”和“爭吵”。有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矛盾凸顯期。

  從世界各個國家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時期,也是社會上各種矛盾比較充分的展現和暴露的階段。姑且不論是否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但是像貧富差距、就業壓力、土地拆遷、貪污腐敗等其他國家在這個時期出現的這些問題,在我們國家也相當程度地存在。

  動力切換、速度變軌、結構調整期間,必須謹防各類風險。產能過剩、資源環境約束、收入差距、區域差距、企業經營成本攀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風險、房地產困境久調不順、金融系統風險集結幾大矛盾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共同導致了經濟運行的脆弱性。

  據此前工信部的數據,產能過剩問題在大部分工業行業普遍存在。2013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9%, 2012年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業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1.9%、73.7%、73.1%和75%,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同時,上述行業還有大量的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矛盾呈日益加劇之勢。

  環境形勢嚴峻,環境風險不斷凸顯,污染治理任務艱巨。2012年,全國廢水排放量684.8億噸,比上年增加3.9%。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億噸,比上年增加8.1%。城鎮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5.7萬噸,比上年增加2.6%,氮氧化物排放量39.3萬噸,比上年增加7.4%,生活煙塵排放量142.7萬噸,比上年增加24.3%。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2.9億噸,比上年增加1.96%。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8253.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9%。霧霾大面積頻現,嚴重危害公眾健康。

  收入差距依然制約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升級。即使按照2013年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0.473的基尼系數仍然明顯高於0.4的國際警戒線。更能代表收入差距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顯示,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2013年的中位數同比增長幅度均較2011年均出現程度不同的下滑;儘管中西部地區近年來經濟增速反超東部,呈現更快增長,但是最新的數據卻為這種趨勢的持續性增加了一些擔憂。

  政府債務不斷累積,問題逐漸突出。截至 2013 年 6 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6988.65 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 29256.49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66504.56 億元。龐大的債務規模和不斷膨脹的新增債務令人警惕;金融市場依舊動蕩,美國貨幣政策給新興市場帶來巨大衝擊,國內影子銀行系統依然暗流湧動,資金成本居高不下,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