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MH370飛機失聯 誰在火上澆油?

http://www.CRNTT.com   2014-03-15 11:11:32  


 
  還有人指出,馬航事件發生後,之所以在微博、微信群中出現所謂“越南通訊社”發現海上飛機殘骸及幸存者等荒誕的假消息,是因為新華社與中央電視台等傳統媒體在全球、甚至在與中國比鄰的東南亞地區資訊獲取及信息處理能力薄弱。網友爆料,新華社與央視的駐外記者,只是負責從當地媒體編譯資訊,而缺乏自主采集處理第一手資訊的能力。更有甚者,有人評論說,連翻譯都是在當地找的。

  此外,部分媒體官微在時間逐漸流逝,大家都對殘酷性逐漸心知肚明之際大秀廉價“小清新”,是大煞風景的事。

  如今失聯已過去好幾天,但真正有效的信息並不多,一度被關注的某些“特殊信息”,也有多種解讀的可能性。

  如被認為是“恐怖襲擊疑點”的至少兩人持假護照登機,就同樣存在僅是簡單的“人蛇”行為可能性(利用盜來的真護照,通過中轉接力的手段將“人蛇”從東南亞輾轉送進申根國家,是東南亞“蛇頭”常用的手段,這條“產業鏈”運作已有十多年之久),僅僅憑借這些零星線索,貿然做“業餘福爾摩斯”,而不同時客觀提供更多參照和可能性比較,很可能在無意中構成“信息篩選”和“信息加工”的誤導。

  “自媒體”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信息量多、反應速度快,來源繁雜,但真偽難辨,而此次失聯客機事件中,馬航等直接責任方在信息透明度方面的一些缺失,又給媒體的準確報道增加了更多難度。

  在這種“複雜電磁環境”下,就要求正規媒體、媒體人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性、權威性和負責態度,把握好“搶時間”和“重精確”間的微妙平衡,須知此時此刻,跟“自媒體”比快、比“掉頭”,是斷然比不過的,而公眾在信息滿天飛的當下,恰需要精確、靠譜的信息和信息源——哪怕稍稍慢半拍也無所謂。

  事到如今,不管抱著怎樣的期待和熱望,絕大多數乘員親友和關注客機命運者,對事態的嚴重性都已開始抱最壞打算,但其中一些人不免仍抱有一絲幻想,另一些人則因希望破滅,而陷入極度沮喪、憤怒之中。3天多紛至沓來、忽冷忽熱且自相矛盾的各種傳聞,又將這些本就情緒極度不穩的“特殊人”,撩撥得時而亢奮驚喜,時而沮喪頽唐,心緒的大起大伏,對於這些已經和家人失聯的人們,是再度“二次傷害”,且這種後果不僅僅局限於這些親友,也很容易蔓延為社會心理健康問題。

  此時此刻,需要媒體人更尊重科學和規律,並將之放在較“搶新聞”更重要的位置上,應通過自己的工作和努力,幫助親友和家屬平靜下來,客觀、務實地應對所必須應對的一切,而不應對這種不穩定的情緒推波助瀾。

  同樣,對於公眾的關注,對他們急於了解全部事實真相的心情,媒體和媒體人也應客觀對待,並在報道中遵循科學和規律,力避有意無意地迎合、引導公眾情緒,使之向不切實際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即便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對處於航線巡航狀態下的客機,也無法做到“不間斷”監控,在沙漠、海洋等上空存在著一些雷達、電子盲點,而兩個地面監控站監控的交界處,則是最容易出現失聯的區域,儘管在這一狀態下失事的客機不多,但一旦出問題,調查也是最難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