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如何應對中國經濟步入系統性低免疫周期

http://www.CRNTT.com   2014-03-25 09:30:08  


 
  現在回過頭來看,中國在人均收入水平尚處於中下等階段時就過早地進入資本深化過程,沒能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來更加有效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致在技術進步與技術應用方面進展相對滯後,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資本投入、大量資源消耗。導致全要素生產率(TEP)在1995年以後就處於低增長期。儘管從人力資源供給的角度來看,最樂觀的估計是未來15年,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仍會每年向工業部門轉移600萬至700萬的產業工人,但根據人口經濟學家的預測,人口紅利的轉變節點將會在2015年出現,未來20年,中國的老齡化現象將變得非常嚴重。另一方面,在經濟向人均3000美元階段邁進的關鍵時期,政府在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同時,未能及時實現增長動力的切換。結果,儘管成績毋庸置疑,但宏觀經濟風險不斷累積以及經濟內外失衡持續加劇卻是不爭的事實。如今,偏好投資和出口而消費受到嚴重抑制的增長模式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的負擔。中國也許能在5年內將經濟規模做大到與美國比肩的水平。但業已出現的部分領域突出問題,卻使我們不能不格外警惕可能遭遇的諸多風險。若繼續放任在製造業基礎不很鞏固且金融體系並不健全的情況下,就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風險極大的房地產領域,繼續放任地方政府飲鴆止渴式的增長邏輯,不切實加大金融風險管控(包括對以往是監管灰色地帶的影子銀行的風險管控),則不僅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轉型,亦很難承受得起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的衝擊。

  再換個角度看,今日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面臨的系統性經濟與金融風險,也為富有擔當感的新一屆政府提供了解決深層次問題的難得機會。從經濟發展的機理來看,處於“U”型經濟周期的中國經濟,在底部停留的時間取決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程度以及內生性技術進步的動力轉換速度。唯有當有效經濟增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常態,且基於這種增長路徑的財富積累能有序轉化為民生福利,即“物價不漲工資漲”,“底線安全有保障”,中國經濟才有望在提高系統性免疫力的同時,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

  文章指出,綱舉才能目張,決策層唯有以好的市場經濟秩序為參照系,以時不我待的決心全面推進系統性改革,不能再貽誤時機,加快經濟戰略轉型,才能真正突破中長期發展瓶頸。

  因此,既然全面改革的核心方向是市場化,那就應堅持更加徹底的市場化改革——政府放權、國企放棄壟斷、市場准入放開、銀行信貸取消歧視、取消各種投資限制、取消重要商品的進口配額等,政府應全力擴大競爭性投資領域,讓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在提高投資效率的同時也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