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遊客的素質

http://www.CRNTT.com   2014-05-01 09:14:46  


 
  千百年來,中國社會是一種費孝通所謂的“差序格局”,每個人以自己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形成一圈圈的人際關係,波紋的遠近標示著社會關係的親疏,人們則依據這種親疏遠近決定自己的行為,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和道德標準。在私人聯繫之內,受制於熟人圈子中的輿論威力,人們溫良恭儉;離開了私人聯繫、到了公共領域,原有的約束沒有了,有些人就會為所欲為,行為大變。所以在中國,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有義務了。因此很多人的家里窗明幾淨,但對公共走廊里的灰塵卻視而不見,到了大街上則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公共廁所更是難以踏足。梁啟超、陳獨秀、魯迅等前賢早已痛心疾首於國人公德的缺失,但到今天,情況並沒有多大的改善。

教育有強烈黨化色彩

  而中國的教育制度,也無法對上述情況起匡正的作用。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的教育帶有強烈的黨化色彩,學生一進幼兒園就開始接受“愛黨、愛國、愛人民”、“八榮八恥”、“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等帶有明確意識形態宣示和教化的教育內容。近年來,雖然興起所謂的“素質教育”潮,但也基本限於小提琴、芭蕾舞、書法等對升學有加分作用的科目;便後衝廁、不亂扔垃圾等事關日常舉止和教養的內容卻得不到教授。到了高年級,分數更成了學生的命根。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黨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父母的期待是考高分、上名牌大學,只要有了這兩樣就是好學生;舉止粗魯、自私自利這些壞毛病,只會被認為是無足輕重的“小節”,不值得介懷。

  從整體的文化氛圍來看,1949年之後對城市資本家和鄉村士紳階層的消滅,以及對知識分子的整肅和改造,斬斷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禮儀在民間社會的傳承,而那些剛剛從西方傳入中國大城市的風度、禮貌和講究,也都被視為“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做派”而遭到斬草除根。最終,草根階層的行為舉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文化和人際交往的那些細膩和精致的東西蕩然無存,整個社會極度粗鄙化,人們甚至以粗魯、不講衛生、不修邊幅為榮,認為這才代表革命和進步;而教養等一切溫潤的東西,都被視為革命不徹底、脫離群眾的表現。這樣一來,幾代人成長於一種粗糙、和現代主流文明隔離的狀態,而這些人恰恰是今天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塑造著社會的主流文化。對精致、教養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說到今天都還只是少數人的事。

  此外,“大國崛起”的話語和中國國力的增強,使得一些中國人到國外有一種揚眉吐氣,以上國人自居的心態,言行舉止輕狂。近代以來中國命運多舛,列強入侵使中國遭受百年屈辱,中國人對此刻骨銘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是“受害者”這樣一種心理定勢,面對洋人有一種自卑感。直到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很多中國人也不再差錢,原有的自卑開始轉化為狂妄,對別國不屑一顧,認為別人的都不行就我好,時時產生一種“巴黎有什麼了不起,還沒有北京、上海的高樓多”這樣的膚淺心態,再加上國內養成的“有錢就是大爺”的做派,不受歡迎是必然的。

  這樣看來,中國遊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為,絕不僅僅是個人私德或修養的問題,而是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背景。在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的大背景下,和政府的執政水平與民主程度一樣,中國遊客的所作所為也是中國國際形象的一部分,而且更為直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遊客的素質問題茲事體大。很難想象,一個國民隨便在大街上亂扔紙屑、隨地吐痰、沒有平等意識的國家,會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人居然領導了,那又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世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