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烏克蘭危機改變區域經濟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4-05-05 08:41:12  


 
  危機引發區域經濟變化

  大國政治經濟關係變化使烏克蘭與俄羅斯經濟關係更加敏感,烏克蘭經濟擺脫俄羅斯經濟體系後,作了三個方向性選擇;一是融入歐盟經濟體系但不能被歐盟所全面接受,烏克蘭經多年努力也僅獲得一個聯繫國身份;二是與俄羅斯保持傳統的經濟聯繫,但不願被俄羅斯所左右;三是加入中國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雙方互有需求。

  中東歐國家雖然多數加入了歐盟但沒能進入歐盟貨幣體系,沒有真正享受到歐盟貨幣體系所帶來利益和繁榮,相反在自由貿易准入政策方面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原來計劃經濟時代所留下的一些固疾依然存在,缺少資金和技術支持,都希望能夠融入歐亞大陸經濟帶建設之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使我國有了融入中東歐經濟區的可能,去年李克強總理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進行了會晤,實現了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和“歐洲2020”戰略有效對接,全面釋放了中歐互利合作的新紅利,為與中東歐下一個十年的合作繪制了宏偉藍圖。中東歐國家迫切需要擴大投資,推動經濟增長,中國在資金和技術方面具有優勢,這已成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開展合作的重要契合點,中國對中東歐關係有信心,努力尋求雙方利益交匯點。

  習近平主席的歐洲之行使中法重新規劃了未來的五十年,中德關係進入提速期,推動了中國與荷蘭、比利時的經貿合作向持續穩定發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講話,進一步闡明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融合與傳承,中國建立利益命運共同體的政治主張,與歐盟發展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措施。

  在地理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集中了大的能源生產國與大的能源消費國進口國。前者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國,後者有中國、印度等國。能源生產與消費國兩者之間的合作,對雙方經濟安全都十分重要。

  烏克蘭危機客觀上推進了中俄戰略協作的深化。俄羅斯認為與中國合作有穩固的政治保障,不會像與歐盟的經濟合作那樣充滿政治變量。西方對俄羅斯的連續制裁迫使俄羅斯重新確認自己的對外政策和對外經濟發展路徑。俄羅斯經濟將從面向西方轉為“面向東方”和拉美。將更多的向我國開放能源與高科技領域市場,一步加強多方位的深化合作。普京總統簽發了向我國出口S-400防空導彈防禦系統,中石油與俄天然氣公司簽署了開展東線天然氣合作備忘錄,計劃從2018年開始,通過西伯利亞支線管道經布拉戈維申斯克邊境口岸向中國每年供應天然氣380億立方米,遠期每年可增加100億到200億立方米。2014年4月9日,中俄雙方確定了俄東線管道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的合同,5月普京總統訪華時將簽訂最終協議2013年中國從俄進口石油2435萬噸。到2035年中國市場的天然氣年需求量將增加到6340億立方米,其中2030年-2035年的天然氣進口量將達到2000億-3000億立方米,中國將占到整個亞洲天然氣消費量增長的56%。俄羅斯的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不應錯過這樣的機會。

  同樣,我國也深化了與中亞各國的區域經濟合作,2012年哈薩克斯坦向我國出口石油1070.37萬噸;2013年土庫曼斯坦向中國出口天然氣241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22%,占我國天然氣進口總量的一半;烏茲別克斯坦對中國出口天然氣逐年增加,到2016年可能達到250億立方米。2014年第一季度俄GDP環比仍下降0.5%。據世界銀行估計,2014年俄經濟甚至有可能萎縮1.8%,經濟下行趨勢具有中長期的特點,因此,中國與俄羅斯、中亞經濟合作區域需求增大,同樣具有中長期穩定發展趨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