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能以“微刺激”替代經濟結構性大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14-05-14 08:46:16  


 
  文章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所呈現的是一種結構性衰退,而不是周期性衰退。在此期間,最重要的是調結構,產業升級、需求升級和促進創新,也就是要著力改善供給:一是要下決心去杠杆,讓僵屍企業和低效企業出清,通過破產關閉和兼並重組去產能,同時給其他企業騰挪產業升級空間;二是要打破壟斷,簡政放權,讓大量民企參與到市場中來,特別是公共服務的領域中來。只是,這種內生性的經濟增長動力轉換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微刺激”的目的不是為了阻止經濟增速下滑,而是為了減緩下滑速度,避免經濟垂直跌落,其根本的目的是為制度改革、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爭取時間和空間。

  所以說,當下的中國經濟並不是不要“刺激”,只是要的是“微”刺激、“新刺激”。其要點有四:一是強度不能太大,而且要相機抉擇,適可而止;二是要突出供給側改善,為提升經濟效率而投,要著眼於長遠;三是投資要與深化改革結合起來,重要的是放鬆管制,激活民間投資,而不是一味政府主導;四是要謹慎採用貨幣手段,繼續貨幣放水對改善資產負債表是沒有實質性作用的。關鍵是要提高經濟增速下探的容忍度,如果一味地把“穩增長”和“微刺激”都變成“保增長”,那中國的轉型之路將被人為拉長。

  不妨看看美國的情形,今年美國經濟復甦勢頭強勁,很可能成為全世界跌倒後爬起來最快的國家,為什麼?因為美國採用的是市場機制,美國允忍房價下跌、允忍銀行破產,甚至允忍家庭破產。市場手段看起來很無情、很殘忍,但從金融危機到現在,美國只用了不到6年時間就把資產負債表修復到2003年的水平,結構調整已基本到位,接下來又可以輕裝上陣了。歐洲不願承擔壞賬的後果,拒絕削減福利,日本想用超級量化寬鬆來平衡資產負債表,結果歐洲的負債下不來,日本的負債還在惡化,兩者至今都仍在泥潭里掙扎。為什麼我們喊了十幾年的經濟結構轉型至今仍還停留在呼籲階段?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大家一直不願意看到增速下滑,不願忍受增長下降的代價,當然也就一直沒有經過像樣的調整。

  問題是,只要結構性矛盾不解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就會遞減。事實上,這些年來,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正在銳減,投資對“穩增長”的作用時效越來越短。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的4萬億投下去,我國經濟“穩增長”了兩年,2011年4季度開始二次探底;2012年上半年開始4萬億2.0版,經濟只“穩增長”了不到一年;2013年上半年發改委開始地鐵、城市軌道項目審批加速,但經濟“穩增長”了不到兩個季度,接著就有了今天的“微刺激”。在這樣的投資邊際效應遞減態勢下,此輪“微刺激”對經濟托底的時間又能有多長呢?

  文章最後表示,縱向看,橫向比,總結出一句話,中國經濟的問題既然是結構性問題,那就非得經歷一場大規模的結構調整不可,這個過程可能很痛苦,卻是繞不過去的,不然,中國經濟就難以進入升級到新的發展階段。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