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房地產模式的終結

http://www.CRNTT.com   2014-05-16 08:19:10  


一綫城市的需求也不是無止盡的“剛需”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訊/從年初開始,各地頻頻爆出的房價下跌信息,目前已呈規模化,不僅杭州、長沙等城市告急,地產界認為相對安全的北京和上海也已經出現明顯的價格下行態勢。《南風窗》高級記者覃愛玲今日撰文指出,房價的整體性下行,預示著以房地產為核心的上一輪經濟模式的終結,高房價所對應的傳統銀行模式、土地財政、巨額城市基礎建設費用,也將走向盡頭。詳細內容如下:

  房價真的開始降了。從年初開始,各地頻頻爆出的房價下跌信息,目前已呈規模化,不僅杭州、長沙等城市告急,地產界認為相對安全的北京和上海也已經出現明顯的價格下行態勢。

  為什麼會下降?供需仍是關鍵。真正支撐起房價的,必還是有購買能力的需求者,無論是買來自住,出租以收取租金,或是等升值後出手給他人。在中國高房價低房租的現狀下,極少有人是為收取租金而買進房屋,自住和看好預期升值的投資者成為兩種主要購房群體。

  從自住需求看,經過近10年的房地產大躍進,該有房的人總體上都有了。當然時刻都有需要買房的各種所謂“剛需”,但作為一輪大規模人口流動和定居的潮流,已處於階段性穩定狀態。所謂“該有”的,即是指既有住房需求,又有基本的購買能力的。

  中國社會還需要住房嗎?當然,而且是大量需要。不少人正是借中國的城鎮化仍然在進行中,來認定中國的房地產仍然有10年白銀時期的。現實是,大量的中國人仍然希望在小至鄉鎮、大到北上廣深的城鎮中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沒有住房的中國人不是不想買房,而是已經買不起。分析一下中國社會的結構,每個城市、乃至農村的收入狀況,不難發現,大量中下層社會家庭,在現有的房價系統下,無論如何是買不起房的。

  中學時學習政治課,曾提到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危機時期,一方面大量的人忍饑挨餓,另一方面資本家會將賣不出去的牛奶倒入溝渠之中。這種有效需求不足,正是當前中國一方面出現各種“鬼城”,另一方面,大量無房家庭仍然盼望購買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的現實。

  對投資者而言,房產成為優秀投資品的前提是,預期價格上漲,而且要好出手,這也只有最後靠自住需求者接手才能實現,否則在投資者手中擊鼓傳花,終有到頭的一天。變現能力過差的產品也不可能為大部分投資者所中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