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童年的消逝:網絡時代的孩子們

http://www.CRNTT.com   2014-06-02 08:41:29  


  中評社北京6月2日訊/如今已經進入了網絡信息的時代,中國的網民達到4億多,其中青少年是主力軍。我們一面感嘆如今的孩子生活真好,有著前輩們不能比擬的物質與信息;一面震驚於現在孩子的早熟與放肆,惋惜他們似是而非的童年生活。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論述了電視媒體時代童年的消逝。時至今日,少年兒童們的“童年”又是一番怎樣的狀況呢?

關於“童年”的產生

  波茲曼指出,“童年”的概念直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才被提出,而在這之前的中世紀,“童年”是不存在的。由於15世紀中葉印刷術的發明而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符號世界,這個全新的符號世界要求確立一個全新的成年概念,因此“兒童”便從成人的世界中被驅逐出來了。“自從有了印刷術,未成年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變成成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接受教育。”波茲曼又指出,“並且像一切社會產物一樣,它的持久存在並不是必然的。”這指的是,在電視媒體盛行的時代,成人的世界被毫無保留地向兒童開放,結果兒童原本十分珍視的“讀寫、教育、羞恥心”則變得一文不值,這直接造成了“兒童”概念的趨於消失。

  波茲曼認為是技術的出現將兒童與成人區別開來:在印刷時代,兒童必須先學會識字,才能走向成人化。他同時也提出疑問,“有沒有一種傳播技術具備某種潛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波茲曼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唯一具備這種能力的技術是電腦”。因為“為了設計電腦編程,人們基本上必須學習一種語言。這意味著人們必須掌握複雜的分析技能,類似於一個完全有文化的人需要具備的技能”。這樣的觀點在當今顯然已經不再適用了,廣大受眾早已告別了電腦編程的時代,那些複雜的程序代碼只出現在工程師的電腦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