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被俄羅斯借重,中國如何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14-06-04 10:23:01  


 
  中俄領土交涉的啟示

  以當下趨勢觀之,中俄關係終會迎來一個中國相對占據主導地位而俄羅斯相對占據從屬地位的節點,在那之後中俄關係將如何變化?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俄一項民意調查從側面提供了一個分析中俄關係實質及未來走向的角度。這項調查由俄三大調查機構之一的社會觀點基金於4月15日發布:57%的俄羅斯人不認為中國的強大會威脅到俄羅斯利益,持相反態度的人占19%。而在2009年,也就是俄因經濟危機加速借重中國的那個年份裡,這兩組數字分別為39%和44%。顯然,與俄“借重中國”進程同步的是,俄民眾也開始擺脫過去那種“中國威脅論”而開始對中國這個鄰國感到安心,儘管俄政界仍時常傳出點雜音。

  對中俄關係來說,這一趨勢當然是好事,但是俄民意在不到5年裡對華態度的這種急劇變化,難免讓人懷疑它是因俄國力下降及西方孤立帶來的“寒冷感”所促發的。考慮到蘇聯解體後俄民意一直對華持擔憂、警惕態度,而且近些年兩國政經合作、文化交流都呈現出太多頂層特征而疏於民間交流,如今這種逆轉自然帶有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色彩。這種民意改善恐怕並無特別牢固的基礎。當俄地緣環境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化,人們恐怕又會看到俄民意回到老路上。

  俄因西方壓力而向中國尋求援手,歷史上並非沒有先例可循。十月革命勝利後布爾什維克政權面臨西方干涉軍威脅時,便開始謀求同中國建立關係,讓俄在東方擁有外交支柱。被中國人念念不忘的3份《加拉罕對華宣言》也就發表於那個時候。實際上,大感壓力的布爾什維克政權並非只向中國伸來橄欖枝,當時被沙俄統治的芬蘭和波蘭先後從布爾什維克那裡獲得獨立地位,《告俄羅斯及全體東方穆斯林人民書》、《土耳其、亞美尼亞獨立法令》也先後問世。

  即便如此,儘管第一份對華宣言充滿權宜色彩,還是在當時中國五四運動背景下的汹湧民意中取得了極佳的輿論效果。到了第二份和第三份宣言發表時,幾乎已經熬過干涉軍壓力的布爾什維克人開始坐下來同中國北洋政府談判“歸土”和“歸路”等問題,而最終雙方簽署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也僅解決了1896年以後的問題,中東鐵路也只是變成了可由中方贖買。

  盤點中俄300多年交往史,布爾什維克政權向中國伸來的這次橄欖枝,是歐亞大陸北端首次自西向東的地緣壓力傳導。這張空頭支票讓俄未付出太大代價即取得了1924年與中國建交,從而在東方獲得緩衝的成果。這一緩衝直到1929年張學良為收回東北路權而與蘇聯爆發軍事衝突,而中方戰敗的後果是黑瞎子島被侵占。

  在中國對俄領土交涉史上,中東路事件還不是最令人難堪的章節。近代以來,當中國面臨第二次鴉片戰爭、阿古柏入侵、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等內外壓力時,沙俄政府都從中坐收漁利。雖說沙俄在新疆、西藏方向遏制英國,在遼東、朝鮮方向箝制日本,乃至蘇聯紅軍消滅日本關東軍,皆有重要的意義,但在這些互動過程中,俄方立場絕對以現實利益為重,且其立場轉換往往極快,當中方於南面受壓時,其會毫不猶豫地從北面向中國索取地緣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