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客觀認識和對待TPP

http://www.CRNTT.com   2014-06-09 08:35:28  


 
  二是悲觀論。有學者認為,TPP代表了亞太地區最高標準、最具規範、最受歡迎的發展潮流和趨勢。東亞區域合作格局將被TPP打破,變得沒有意義和價值,TPP將成為亞太一體化的主流模式。2012年5月中韓自貿區談判啟動,11月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啟動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談判啟動徹底證明該論點嚴重偏離了實際。

  三是等待論。面對TPP的高標準和無例外,有人認為中國只能被動等待,直到未來達到標準和條件成熟時再考慮加入TPP談判進程。這種消極等待,不利於推進東亞和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正確做法是在充分保證國家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推進改革開放進程,在困難領域逐步走向規範和標準,推動發展邁向高水平。

  四是攪局論。有學者說,既然美國用TPP來規制中國,中國應反其道而行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讓TPP談判無法成功,實施攪局策略。這種破壞性手段在現實中不可能實施:一是因為中國目前無法加入TPP談判,不能直接影響談判進程;二是因為部分東亞國家承認和接受TPP,即意味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發展的潮流。

  五是抗衡論。從2011年TPP影響力開始大增,在陰謀論(規制論)指引下,不少學者熱衷於討論如何對抗TPP,有學者說中日韓自貿區有利於抗衡TPP,也有人要把RCEP作為抗衡TPP的工具。考慮到很多RCEP成員國也是TPP成員國,這種觀點其實是一廂情願。事實上,中日韓自貿區、RCEP和TPP只是不同軌道和不同標準,屬於相輔相成的共生關係,而非你死我活的鬥爭關係。

  六是主導論。在每一個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中,大國通常被冠為主導國家,如美國想主導TPP,中國想主導10+3,日本想主導10+6。正是由於主導論盛行,東亞國家對10+3心存疑慮,對中國充滿猜疑。相比歐洲國家,亞洲國家也更加在意誰主導談判進程。未來亞太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建設應淡化主導權之爭,強調不同規模經濟體的平等談判與合作對話,減少不必要的口水仗。

  總體而言,上述六種論點,均不客觀、不現實。考慮到中國周邊許多國家都是TPP的談判成員,中國不應把自己放在TPP的對立面。中國官方對TPP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2013年5月中國外交部宣布,TPP、10+3和10+6都是亞太區域一體化的可能路徑;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指出,中國將積極研究TPP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研究加入TPP的可能性;2014年中國總理李克強公開表態,中國對TPP樂見其成。

  文章表示,中國距離TPP還有多遠?客觀而言,距離很大。TPP單設了苛刻的原產地規則,在服務貿易領域,TPP設立了超越WTO的高標準規則;在承諾方式上,TPP要求開放全面服務領域,並實施否定列表管理;在投資規則、標準與認證、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勞工標準、政府採購等邊境後問題上對中國的現實管理體制和機制構成了嚴峻挑戰。每一個邊境後領域的改革與開放,對中國而言都是艱巨任務,需要新的改革試驗、新的制度設計,甚至法律修定。因此,短期內中國不具備加入TPP談判的條件。或許未來中國通過RCEP軌道與TPP軌道尋求融合是較為可行的方式,這將使中國尋求到合適時機進行改革與調整。透明的對話機制對中國、美國和其他TPP成員共同推進未來亞太一體化戰略十分重要。TPP談判成員國應該考慮更加透明的自貿區談判信息交流機制。2014年青島APEC貿易部長會議上,首次舉行了區域貿易協定信息共享研討會,這是一個良好開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