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理泰:北京戰略規劃之強弱項

http://www.CRNTT.com   2014-06-20 09:34:43  


 
  作者聲稱,在其選擇的2001年至2004年中國專家涉及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約400篇文章中,對戰局走向的預測僅是只言片語,而不論戰略性預測還是戰術性預測,均流於“缺失”。平心而論,這不能苛責中國專家,因為在戰爭早期,遑論戰爭爆發前,美國國關專家對於這兩場戰爭的戰略性預測,不流於“缺失”者幾希。

  即如海灣戰爭爆發的概率,美國專家在戰前討論會上對此也人言言殊,而30%,而50%,而90%,不一而足。筆者指出,戰爭要麼爆發,要麼不爆發,在戰略預測上,不存在一個百分比的問題。恰如病人接受大手術前,醫家預測結果,要麼活著離開手術室,要麼死在手術台上,預測生死概率的百分比,全然沒有意義。當本人被問及看法時,筆者回答,戰爭100%爆發,並列舉了六七條理由。

  該文稱,中國國關專家評述時事的專題文章中,“大部分是解釋、說明、評論類”,對形勢的正確預測則付諸闕如。尤其是在危機階段,國際形勢千變萬化,涉及的要素包羅萬象,要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作出正確的預測,難矣哉,非獨中國專家難以勝任,美國同行也是如此。

  須知,在國關領域,對國際關係走向和危機處理作出正確的預測,這是很難做到的。即使在國關領域浸潤數十年的老資格學者,也對此視為畏途,因為其作出的預測是否正確無誤,快則一二天,遲則數月,即見分曉,高下立判。相比之下,更難做到的是在建設性的對策這一環節有所建言。須知,對策必須在前瞻性和政策可操作性上兼優,才能在政策層面上體現出來。

  這不同於對某國究竟應該遵循何種途經實行民主化、法制化作出評估:首先,該國決策層是否會全部或部分接受該建言,還在未定之天;其次,縱使決策層全部或部分接受了該建言,沒有經過數年的折騰,根本無法評估利弊得失。

  當代國際關係和危機處理,經常涉及軍事手段的運用,兩者密切相關,不可偏廢。而中國國關專家對國際關係和軍事知識的理解,似乎是兩張皮。具有軍事知識者,對於國關不甚了了;而懂得國關者,卻不具有軍事知識。即使對於國關和軍事都略知二三,卻不熟悉中外歷史。即使平日頗為涉獵歷史,卻難以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毋論活學活用矣。事實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對往昔與今日對照一下,也不失為方法論之一。

  對國際危機處理的走向的評估,不容否認,確實還存在一個直覺判斷的可能性。有時,直覺判斷的正確性也不能低估。實際上,這樣的直覺判斷正是建立在已經掌握海量的資訊並且經過融會貫通的梳理的基礎之上,平日累積了所需的知識,屆時迅速作出判斷,所謂厚積薄發。倘若一個專家對於危機走向作出評估時,即使主要是憑個人悟性作出的判斷,而其正確性又達到十之七八,則其所謂的直覺判斷就已經升華至理性判斷了。

  當然,這裡面還涉及一個學風的問題。在中國,國關專家是鐵飯碗,只要政治正確,不虞失去工作。有多餘時間,不妨多承接幾個橫向或縱向的學術課題,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而對於美國私立名校的國關學者說來,整體學術界體現出來的是學風,反映在學者個人身上,則涉及學術操守之良莠。這牽涉到學者是否還能保留工作機會。在美國,即使學者技不如人,未必能對國際危機作出正確的預測,至少要保證做到認真的研究作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