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章念馳:台灣在蛻變 大陸需重新認識

http://www.CRNTT.com   2014-07-12 00:09:22  


 
  (二)台灣的轉型與繼續轉型中的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自古以來的台灣與今日的台灣已不是同一個台灣了,它經歷了許多裂變,而許多裂變大陸是缺席的,因為兩岸缺乏共同經歷,缺乏共同記憶,容易產生隔閡。最近一次裂變要算二十世紀“本土化與民主化”的裂變,結束了一黨專制,實現了政黨政治,實現了各種民主願望,台灣被譽為亞洲“民主燈塔”,台灣民眾深以為傲。但台灣的“本土化”慢慢變成了“去中國化”,慢慢變成了“台灣意識”,又慢慢形成了“台灣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是排斥大陸的分離意識,於是“當家作主”、“出頭天”意識變成了“去中國化”的“台獨意識”,這種意識促使民進黨2000年登上了執政舞台。但台灣能否獨立呢?“台獨”經歷了八年執政,竭盡了全能去挑戰“一個中國”,最後都失敗。2008年台灣終於又一次政黨輪替,2012年“台獨”的民進黨仍無法奪回執政權。於是人們認為“台獨”已無市場,“台獨”絕無可能了,“反獨”已不是兩岸的主題,都去擁抱“和平發展”了。

  今天台灣的“台獨”意識,與以往“愛台—賣台”、“中華民國是一個外來政權”的“台獨”意識已有了極大不同,而是由一種“主體意識”衍化的“認同混亂”,當兩岸關係越緊密越難分時,它越會讓人害怕與混亂不堪。這意味著台灣又在經歷一場新的轉型。

  至於台灣的“民主化”,促使台灣擁有了各式各樣的民主,但這種民主化在台灣也慢慢變成了“民粹主義”,讓社會撕裂,族群對立,讓台灣社會幾乎沒有任何協商,一切都是以抗爭與衝突為解決的手段,讓台灣付出了高昂代價,為此也讓民進黨飲恨下台。這不僅僅是台灣特有的現象,也是全球通病。英國的《經濟學人》最近刊登了《民主出了什麼問題》,引起了全球共鳴。民主政治使政府“寧可舉債滿足選民眼前的需求,卻忽視長期的積累投資”。台灣尤其如此,無論“反服貿”還是“反核四”,追求的高福利、高環保、高工資,而反對的是全球化,反對兩岸經貿更開放,反對自由化。因此島內有人將這種“台獨”稱為“左派台獨”,即實行“社會主義台獨福利國家路線”,政客一味討好選民,對極端的“左派台獨”主張一味讓步,結果只能讓台灣更加“鎖國自閉”,更加邊緣化,只能更加依賴中國大陸。

  台灣作為華人的“民主之窗”已被“反服貿”—“反核四”弄得千瘡百孔,已經被徹底搞砸了,這種以“造反派式的奪權”,這種以“以死要脅的綁架”,還是民主嗎?《經濟學人》說:“民主一直以民族國家和國民議會的形式存在著,人民週期性選出代表來掌控國家大權,但這種運作方式,正遭受來自上下各方的夾攻”,“在現今世界,人們每週都能參與真實的電視投票,點一下滑鼠就可以支持連署請願,讓幾年一度選舉的議會民主,看似越來越落伍”。民主與民主政治,正處在經歷裂變的前夜。連蔡英文也說:“民進黨從街頭起家……那是群眾路線,到了後期,我們開始選舉,強調議會路線,覺得理想可以在體制內實現。經過了20年,今天看到的是我們無能為力的國會……,代議民主走到這個時候,就是盡頭了。”①台灣的轉型,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拐點,它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