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破解金融熱、實業冷的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14-07-15 08:44:43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訊/據媒體報道,央行年內第二輪定向降准的消息發布至今,已經過去一個月了,但是,定向降准的春風,似乎並沒有能夠很好的地吹落在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身上,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三農”仍處於一貸難求的痛苦之中。

  中國網刊登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用專業人士的話說,銀行壓根就沒有向小微企業貸款的意願。所謂定向,更多的是銀行想通過此舉爭取更多的貸款資源。就算定向釋放的資金能夠全部用到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三農”身上,很快地,銀行也會通過其他方式將這部分貸款收回來。

  相反,由於市場流動性的進一步增多,通貨膨脹的壓力卻加大了,非銀行行為的金融方式也增多了,中小企業等貸款的成本也進一步增大了。

  文章分析,銀行不願給中小企業等貸款,也有一些客觀原因,如風險較大、成本較高等。單純從數量來看,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從結構和連帶性來看,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絕對沒有其他企業高。因為,按照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凡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政府融資平台等,都存在大量的互保聯保現象。也就是說,一家企業的貸款風險,會連帶大量企業。所以目前還比較平穩,主要是地方政府和銀行害怕出問題,都在通過各種手段避免風險的發生。而對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政府基本是交給市場的,由市場來決定企業的存亡。如果其他企業也完全交給市場,風險絕對高於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

  也正因為如此,對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需要重視,但不能誇大,不能因為表面上的風險較大,而進行人為壓制,不給中小企業等進行貸款,或者故意提高融資成本,迫使中小企業等不願到銀行貸款。如果這樣,金融對經濟就不是促進,而是抑制了,金融對經濟的反作用,也是負作用了。

  事實也是如此,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人口大國來說,金融長期以淩駕於經濟之上的方式存在,金融大熱,實業大冷,應當不是一種好現象。至少,它說明經濟已在金融的過於強勢和政府對金融的過度關照下,被推進邊緣地帶了。不然,不會出現金融和實業“熱”“冷”界限如此分明、實業又如此被金融牽著鼻子走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