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央行建立利率調控框架任重道遠

http://www.CRNTT.com   2014-07-16 09:13:36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訊/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中國利率市場化可在兩年內實現,而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央行準備大概2-3組管理工具,對市場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進行引導。這表明,為應對利率市場化加快,市場利率波動也會受到更加頻繁劇烈的挑戰,央行擬引入更多政策工具,以完善自身利率調控框架,強化對於市場利率的引導。

  利率調控走上前台

  中國證券報發表民族證券分析師陳偉文章表示,央行早在2003年、2004年利率市場化發展的初期就曾強調,貨幣政策要從數量型工具更明顯地轉為價格型工具,但一方面由於中國長時間存在國際收支順差,另一方面也為了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漸進性的需要,央行不得不大量購買貨幣從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這也使得央行貨幣政策不得已更為重視貨幣數量的調控。

  但近年來,這種局面已經到了改變的轉折關口。隨著中國經常賬戶順差水平大幅下降,外匯占款增速已出現趨勢性下降,對於基礎貨幣的貢獻也逐漸減小。2012年新增外匯占款僅占新增M2的4%,2013年雖然有所反彈,但是仍大幅度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今年以來,外匯占款少增現象更加明顯,其中5月新增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僅3.61億元人民幣,創近11個月新低。外匯占款低位增長,無疑使得央行幹預外匯市場、被動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大大減輕。此時商業銀行更多的流動性需求,更多需要央行主動投放貨幣來滿足,央行對於市場就有了更強的利率調控主導權。

  近年來利率市場化加快,也使得央行從過去的貨幣數量調控轉向利率調控的必要性增強。利率市場化導致貨幣供應和計量更加困難,央行傳統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能力及手段都受到了挑戰;利率市場化導致貨幣需求變得更加不穩定,央行為了實現貨幣數量的調控更容易引發利率的大幅度波動,從而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央行只有更多轉向利率調控,才能更好地穩定市場對於利率變化的預期,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及經濟的平穩運行。

  央行近年來已經開始更為注重利率的調控。2013年央行創設了常備借貸便利(SLF)為商業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今年初還正式宣布,將SLF隔夜、七天期和14天期三個期限利率定為5%、7%和8%,並表示密切監測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拆借和債券回購成交利率,一旦達到或突破SLF利率水平時,要按此利率向符合條件的法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這無疑表明央行已經開始建立包括利率走廊在內的利率調控機制,而該機制的效果也十分明顯,今年以來,利率變化平穩,利率的上限沒有超過央行年初設定的運行區間上限。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