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都市抑鬱症群體素描

http://www.CRNTT.com   2014-07-31 11:23:17  


 
他們被“病恥感”殺害

  抑鬱症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疾病,歷史上很多成績卓著的人物,都有抑鬱症病史。特別是躁狂抑鬱症(雙相障礙)患者,他們可以因為疾病而精力充沛、思維活躍,也會被疾病折磨得萎靡不振、喪失生活信心。音樂家舒曼、畫家梵高、作家海明威……這些人為人類留下偉大的精神遺產,但他們也都是抑鬱症的受害者。

  在中國,張國榮、崔永元、陳坤等明星公開了自己的抑鬱症病情,人們開始逐漸熟悉抑鬱症這三個字,但社會的偏見和歧視仍然嚴重,患者和患者家屬仍有強烈的病恥感。

  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主任季建林教授告訴《新民周刊》,國內抑鬱症診斷率很低,大概在10%到20%,治療率更低,不到10%;同時,抑鬱症患者如果及時得到治療,60%至80%的患者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完全緩解的比例是50%;不過,抑鬱症的複發率也比較高,一旦診斷、治療,還需要長期維持治療。因此,就診對於抑鬱症患者非常重要。

  事實上,很多患者難以堅持維持治療,不願意服藥,害怕被戴上抑鬱症的帽子。一次益友會上,一位病友稱自己更改了用藥醫囑,“我覺得不好的時候就吃,狀態好的時候就不吃。”病友無極灰告訴記者,類似這樣的做法在病友中很常見,但非常危險。“抗抑鬱藥物由於起效需要一段時間,有時需要調整劑量甚至換藥,所以療程一般較長,要堅持服藥,當藥物起效後,不能因為感覺症狀減輕就擅自停藥,應繼續服用,直到完成維持、鞏固、防複發、撤藥全部過程,何時停藥應遵醫囑,否則容易複發。”

  關於病恥感,何燕玲主任講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幾年前,何燕玲的老同學來找到她,說家裡老人患了抑鬱症,去醫院看過一次病,吃了一段時間藥。後來老人再次發病,但老人的老伴不允許病人再看病,說“精神病院這種地方,怎麼能去?”老同學實在沒有辦法,想請何燕玲去他家裡給老人看一下病。

  何燕玲接到電話的第二天要出差,於是與同學約定一周後回上海後就去他家。不料,就在約定時間的前一天早上,同學打來電話說不用去了。後來何燕玲才知道,就在那天凌晨,老人跳樓自殺。“我可以說,這位老人就是被‘病恥感’殺死的,如果社會沒有那麼多偏見和歧視,老人能得到及時的治療,結果一定不是這樣。”

  儘管抑鬱症被形容為精神的感冒,但與到醫院看感冒相比,要患者走進精神病院就診,顯然需要很大的勇氣。

  何燕玲告訴《新民周刊》,患者周圍的人如果能對抑鬱症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夠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對待他們。“就像得感冒一樣,病情發作的時候,患者需要休息就應該休息,如果患者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就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如果病人恢復了,醫生診斷也認為在臨床標準上康復了,那麼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患者周邊的人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患者病情發作的時候多包容他、照顧他,康復了就應該像對待所有人一樣對待他。你會另眼相看一個感冒康復的人嗎?抑鬱症也是一樣。患者很喜歡我的一個比喻,抑鬱症發作的時候就像汽車沒了汽油,只要他重新加滿汽油,該怎麼跑就怎麼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