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常態之下須有新增長觀

http://www.CRNTT.com   2014-09-08 07:57:27  


 
  文章表示,基於新優勢需要新的政策框架,要從“放鬆政府管制,優化制度供給,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標著眼,著眼於供給側,重新審視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發揮生產率對提升總供給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響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真正釋放生產力。

  首先,通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增加有效供給。一是建立企業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促使企業只能通過工藝創新、產品創新來獲取更多利潤;二是發揮政府投資對技術創新和科技研發的重要推動作用。通過政府投資的宏觀導向作用,在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領域加大研發活動的資金支持,鼓勵官產學研金共建創新聯盟,促進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積累和企業設備投資改造,建立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換的有效機制;三是嚴格實施保護知識產權,為推進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須以大力提高中國資本形成效率為中心,著手以下改革:一是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打破條塊分割、市場分割、切實保障企業和個人投資自主權。轉變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消除要素價格“多軌制”現象,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釋放市場投資主體活力。二是推進融資渠道市朝,為企業投資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通過發展股票市嘗債券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全社會融資效率。三是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最後,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推動中國整體升級。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要提升對全球資源和經濟的控制力,獲取更大的貿易利益,就必須培育一批在全球範圍內有一定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目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很多國內大型企業的主要業務仍集中在國內市常我們需要研究制定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結合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出台相應的扶持企業國際化戰略實施的配套政策,以及“走出去”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級生產要素,發展和延長國內價值鏈,並鼓勵國內企業向低產業梯度國家轉移。政府除了在財稅、金融、貿易便利化政策之外,應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場設立相應的貿易促進機構,為企業搭建國際貿易網絡提供綜合性服務平台和境外貿易合作區建設。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