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湯一介:父親湯用彤的矛盾心態

http://www.CRNTT.com   2014-09-13 12:11:31  


 

  1956年,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有所鬆動,周總理在廣州講話說,要重視知識分子,為他們創造發揮才能和智慧的條件,這時父親的身體漸好,於是為他配備了兩名學術研究助手。但是,1957年黨提出“整風運動”,許多知識分子,特別是原來民主黨派的領導層以及一些民主人士,對黨的領導提出不少意見。有些記者訪問他,他都以身體不好謝絕了。有一天父親拿出《詩經》找出兩句話:“誰生厲階,至今為梗。”他問樂黛雲:“你說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樂黛雲一時茫然,答不出來。父親說:“你是中文系的,連這兩句話都不懂!”樂黛雲查查書,漸漸懂了,知“其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了。​​

  1957年5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會議,父親因身體原因沒有參加,但他有一書面發言,此發言全文已找不到,只是在《光明日報》(1957年5月28日)上有一發言摘要。《光明日報》以《改善科學院與高等學校的關係》作為書面發言的標題。內容主要談不應把“教學”與“科研”分開,認為科學院是搞“科研”的機構;高等院校只是搞“教學”的機構。這樣不僅不能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也不利於為“科研”的後續力量培養合格人才。他說:過去科學院在推動我國科學文化工作上雖然起了一些作用,但我認為還存在一些突出的錯誤和缺點,其中之一就是科學院、高等學院和生產部門的關係上有著很大的隔閡,造成這種隔閡的主要原因就是本位主義(實質上是宗派主義)的思想。父親特別提出把原來稍具規模的高校,經過院系調整、學習蘇聯高校的一套東扯西拉地拆散了,實際上對大學教育是有害無益的。對這一點,我認為父親是想到北大,因為北大自蔡元培、經過蔣夢麟到胡適確實已“稍具規模”,並形成一定的“教學”與“科研”並重的傳統。因而在如何辦好北京大學問題上,作為在院系調整後有職無權的副校長,這樣把北大辦下去,內心總覺得很可惜,故其心態常處於矛盾之中,對應如何辦教育他是有些想法的,但時機不對,無力回天,真可謂“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偶爾,我讀到於光遠同志的一篇短文,文中說:“懷念母校是個普遍現象。人老了更覺得青年時代之可貴。不過現在我懷念清華,是同自己的教育觀點有關。我是一個’今不如昔’論者,但坦白說,如果我是一個要上大學的學生,要我在舊時和現時的清華中進行選擇,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前者。”(見《中華讀書報》1999年3月10日第七版)我為什麼寫那篇《我在沙灘的北大和未名湖的北大》?(見《同行在未名湖畔的兩只小鳥》太白文藝出版社2005版)和光遠同志一樣,我更喜歡沙灘北大。認為“大學”應是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應是為什麼“政治”服務的地方。我想,這也許是眾多知識分子對現實教育不滿的根本原因。逝者長已矣,來者猶可追,我們得有耐心等待著教育春天的到來,那時父親心中的矛盾或可釋然了。​(本文來源於《炎黃春秋》2014年第5期,原文標題:《父親湯用彤的矛盾心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