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又一個“懂得”那個時代的人走了

http://www.CRNTT.com   2014-09-12 14:14:14  


 
  回看湯一介的一生,前半部分,或者說一生的大半部分,人生最好的年華,實可謂“此中多坎坷,欲辯已忘言”;他的輝煌,成就,他的新生命,是從51歲開始的。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伊始,八十年代初期,解放思想之風一時曾吹遍神州。湯一介也得以跳出“文革”泥沼,成為文化界思想解放開風氣之先的人物。1984年,他和馮友蘭、季羨林、梁從誡等人一起,創建了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任院長;1989年秋,在中國文化書院一個小型聚會上,大家討論“我們能做些什麼”,湯一介提出編纂《儒藏》的想法。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便可想而知發起者對《儒藏》這一浩大工程寄托了怎樣的希望,希望給中國文化留下些什麼,希望給中華民族“做點什麼”。

  當年我的採訪,便是從《儒藏》談起。那次採訪,我對湯先生最深的印象,就是“探索”(或者說“求索”)二字。他稱自己並非哲學家,走了那麼多彎路之後,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不斷提出一些值得探討的新的哲學問題。他探求“在全球意識的關照下提倡儒學”,即,把中國傳統文化放在整個世界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中來考察,使中國文化的真精神和現代化的要求接軌,而不是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國學”,使中國文化再次游離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之外,再次封閉自己,重新滑入狹隘民族主義和國粹主義的陷坑;他特別關注中西文化融合問題,提出“要創造若幹個中國化的西方哲學”,“要建立中國化的解釋學”;他認為中國正處在一個大的文化轉型時期,文化上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趨勢,他希望我們的後代能出現既有本民族傳統文化基礎,又有放眼世界的眼光的“中西兼通”的大哲學家。

  記得採訪最後,我向他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您曾說,您當年選擇學哲學,目的是尋找真理,探討人生的意義。那麼現在回首一生,您認為您終於找到真理了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湯一介先生是這樣回答的:“《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段話:‘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我想,尋找真理、探討人生的意義也是一樣,進入‘真理’之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很少。我年輕時本來有‘尋找真理’、‘探索人生意義’的抱負,但經歷了50多年的風風雨雨,我只能說近十多年來才從迷茫中走出來,又回過頭來,希望從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尋找真理’的思想中得到一點啟示,對‘人生的意義’做點探討吧!走了30多年的彎路,失去了最有創造力的年華,現在就像裹過小腳後再把腳放大的婦女一樣,怎麼樣也難免東倒西歪的。但是我終究有了點覺悟,我只想在有生之年再提出一兩個值得人們研究的哲學問題。”
 
  對此,我曾在採訪筆記中寫道:“感謝湯先生的真誠,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遠比我料想的坦率。”

  是啊,正如當年採訪湯一介先生所感,我以為,他是一個探索者,一個經歷過非常坎坷終能將學術與現實關懷相結合的學者,一個不敢忘根本,終記祖輩“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求索者。故此,認識湯一介,首先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了解他們所經歷的疾風暴雨,從而了解、理解他們的追尋、夢想,認識他們的真正價值所在。我想,這才是我們對先賢最好的紀念吧。(作者王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