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嘉誠不用再跑了 香港富豪面臨兩大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9-28 09:02:41  


 
  但是,到了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香港社會即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央政府的未來設想是實現“港人治港”,但是,這個“港人治港”的潛台詞,很多香港人當時不太明白。

  事實上,大陸精英治國的理念,亦被移植到香港。成為北京重點倚重對象的不是香港的升鬥小民,而是香港的華商領袖。實際意義上,這形成了一種對於香港上層人士的“招安”政策。香港和澳門回歸之後,第一任特首,都出自此類豪族。甚至是有黑社會背景的向氏勢力,只要他們在政治方面不成為反對勢力,亦成為被容忍的對象,可以繼續在香港地下秩序中稱王稱霸。

  在此情況下,香港騰飛過程中崛起的一些新商人,意外地獲得了固化其社會經濟地位的機會。三十年來,香港的頭面人物不斷受到各種“關照”。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豪族,這些大族因為與大陸的關係,在拓展商業勢力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方便,他們不僅到大陸投資受到照顧,同時,在某些與權力聯繫緊密的領域,亦獲得了特殊的放行。

  地產行業的畸形發展就是表現之一。作為與權力關係最為親近的行業,香港地產行業的繁榮,發蒙於60年代,但是,在60至80年代之中,並沒有產生特別龐大的地產企業,諸多地產大亨的最終修成正果,普遍在80年代以後。

  李嘉誠雖然在1958年即進軍地產,但是一直以實業為主,直到他收購和黃之後,才開始大規模擴張,而李嘉誠在1978年受到鄧公接見之後,在香港可謂通行無阻。政治地位的提高,亦使其商業擴張順風順水,特別是在地產領域,此後,李嘉誠的財富大部來自地產行業。

  在大陸,很多基礎設施建設,亦有李嘉誠的身影,如深圳的鹽田港,大陸方面即交給了李嘉誠。“一哥”李嘉誠如此,“二哥”李兆基和“四哥”鄭裕彤,也是如此,李拿下世界專欄會舊址項目,鄭興建“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無政府人脈,是絕對辦不到的。從老大到老二老三,都是早年打基礎,80年代爆發為巨頭級華商,那就絕非偶然了。

  目前,香港前十名的商業大家族,過半從事地產行業,可見,其財富的來源,並非為香港創造了真實的財富,而是建立在權力經濟,土地經濟之上。

  香港與新加坡同為港口城市,但是,80年代之後的香港和新加坡,卻漸行漸遠。

  香港和新加坡,都以製造業和貿易起家,後來發展服務業,不同的是,到今天,新加坡與香港的支柱產業,卻完全不一樣。目前,新加坡的支柱產業,是貿易、製造業、航運業與旅遊業。而香港的支柱產業,是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特別是對於地產行業的依賴,達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同為海港城市,新加坡土地資源更為緊張,人口密度更大,但是新加坡卻沒有房產危機,新加坡建立了很多廉租房,地產行業的富豪,遠沒有香港多。但是,香港遲遲無法建立這種住房制度。香港的地產行業異常發達,富豪雲集。而香港90年代以後資產過十億美元的大富豪,幾乎90%以上都涉足地產行業。

  在市場經濟完善的國家和地區,來自地產行業的富豪非常少,而這個方面,香港卻頗似大陸,表現了政治權力對於香港的經濟結構的同化。

  對於富商階層的畸形扶持,使香港的社會結構失去了平衡,貧富分化日益嚴重,中產階層日益弱小。而在一個中產階級弱小的社會中,生產與消費都是畸形的。

  在產出領域,有什麼行業比做地產更賺錢?在消費領域,有什麼比奢侈品更讓人著迷?

  如此,則實業逐步被人遺忘。做塑料的李嘉誠去做地產了,甚至連做珠寶的鄭裕彤,亦放著金碗不要,也去做地產。回歸後的10年來,香港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目前的不到4%,服務業的比重,接近90%,而實際上,如果從80年代算起,香港製造業的下降幅度更猛。香港製造業的衰亡,不僅是其向珠三角轉移的結果,亦是畸形的社會結構導致的惡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