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黃清賢:兩岸關係互賴辯證與認同重構

http://www.CRNTT.com   2014-10-04 00:45:51  


 
  但ECFA簽署後雖在早期收穫清單獲得關稅減免,可是項目畢竟只佔兩岸貿易的少數,無法出現大規模利益,因此未能明顯看見解決台灣經濟困境的成效,不但是民眾對經濟迅速好轉的期望落空,而且關稅減免利益也無法均霑,利益分配不均的相對剝奪感增加,於是顯示出調整政策後的脆弱性依賴代價。

  在服貿協議簽署後,由於涉及更多社區型與小規模產業,對於脆弱性依賴代價的擔憂繼續增加;而當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取得媒體焦點後,服貿爭議被極度突顯,儼然台灣出現反對兩岸經濟自由化的氛圍。

  可是如前述民調數據顯示,反服貿民眾比例並未隨學運出現而增加,但確實有立法部門參與行政部門談判以增加透明度的民意期待,因此必須正確認知台灣民意主流,亦即多數民眾並非“反對”服貿協議,不是反對兩岸經濟自由化,而是“疑慮”黑箱,疑慮協議的溝通參與程度,尤其疑慮協議的利益分配結果。

  縱使是在野的民進黨,也不是斬釘截鐵的否定兩岸經濟自由化,例如對於先前簽署的ECFA態度就在全面反對與概括承受之間游移,因此對於服貿協議也有這種傾向。畢竟台灣是外貿型的產業結構,面對脆弱性依賴時能採取的替代政策不多;即使要內部產業結構升級,也需對外開放才能取得動能。

  所以兩岸經濟自由化,亦即ECFA、服務貿易,乃至於貨品貿易與爭端解決等協議簽署的推動方向是正確的,其中即使產生敏感性依賴反應,但問題重點是脆弱性依賴的代價應該如何衡量、揭露與減低。如果脆弱性依賴的代價能更透明而廣泛的被評估與瞭解,利益能更合理且有效的重新分配以達均霑,則兩岸關係反而可以擺脫“依賴”的相對利得迷思,夯實“互賴”的絕對利得認知。

            群體凝聚的認同重構

  如果進一步思考,相對於台灣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暨宏都拉斯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與日本簽署的投資協定、與紐西蘭簽署的經濟合作協定、與新加坡簽署的經濟夥伴協定,同樣都是行政部門主導談判後交由立法部門審議,似乎台灣與大陸簽署的ECFA、服務貿易協議就命運多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