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平庸時代:台灣經濟的突圍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4-10-29 09:12:22  


 
  大陸度過“新平庸時代”的關鍵在轉型,要從外銷為主的經濟體制向內需轉型。大陸可和香港、台灣、新加坡、日韓等東亞發達經濟體深度融合,形成一個更加穩定的泛大中華區經濟聯盟。利用發達經濟體的經驗,大陸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來滿足民眾對“軟需求”的希望。
 
  “新平庸時代”經濟在整體上雖然不容樂觀,並非代表局部沒有機遇。如果台灣能夠把握其中少數機遇,比如大陸轉型的內需變化,就能夠突圍而出。

提高競爭力 台灣必須全面轉變
 
  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日前在台北以“打造有競爭力的台灣”為題發表演講時指出,一個經濟體競爭力取決於產業競爭力及民眾生活水準,台灣薪資跟不上產業發展,將導致人才外流,對競爭力非常不利。
 
  台灣《經濟日報》27日社論指出:麥可波特點出台灣問題在於競爭力未造成民眾所得增長,可說直指問題核心。過去10多年來,陳水扁、馬英九前後兩任台當局拼經濟不力的形象深植社會人心,但扁、馬每遇批評都拿全球競爭力排名來辯解,強調台灣競爭力不輸韓國、日本等競爭對手。但這樣的解釋卻遮蓋不了台灣薪資成長不如人的事實。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資料,自2008年金融海嘯迄去年為止,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員工平均月薪僅增長9%,遠不及韓國的22%、新加坡的31.4%及香港的25.9%。去年島內企業加薪比率達18.8%,較前一年增加3%,但平均月薪折合美元僅1,533.9美元,負成長0.36%,在亞洲四小龍中仍然墊底。雖然馬英九日前指島內大學生起薪22K早已過去,現在至少是26K,但對照5成服務業員工平均薪資僅2萬至2.5萬元(新台幣,下同);4成5員工薪資在3萬元以下,低薪問題的嚴重性令人對台灣經濟前景憂心忡忡。
 
  該報社論中曾多次指出,台灣低薪問題根源在於經濟成長模式及產業結構的致命弱點。10多年來,台灣經濟成長高度依賴以資通訊(ICT)產業為主、“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模式,產業為降低成本不斷提高海外生產比重,以致和島內勞動市場發展日益脫節,加上島內產業創新能力普遍不及韓國、新加坡等競爭對手,企業主對勞動成本又錙銖必較,就業機會及薪資水準皆不易提升。
 
  因此,雖然台灣產業靠著高度機動性及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而尚能維持產品競爭力,但島內薪資成長停滯,發展機會少,人才覺得留在台灣沒有前景,外流愈來愈嚴重,成為競爭力的長期隱憂。
 
  要打破產業競爭力不弱但薪資及所得停滯的迷思,當然要從多方面來努力,台當局也曾提出各式各樣的方案、計劃及措施,試圖扭轉愈走愈偏的產業經營型態及經濟成長模式,但迄今為止,可以看到的具體成果非常有限,導致整個社會充斥無力感及看衰台灣的失敗主義。在這種惡劣情況下,台灣需要的是一顆可以稱之為“改變”的魔法石,徹底改變台當局、企業及人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