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碳減排市場發現經濟新引擎

http://www.CRNTT.com   2014-11-16 11:56:23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訊/中美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碳排放國日前達成溫室氣體減排協議。根據協議規定,中國將力爭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左右開始減少,這勢必對中國能源結構、發展格局乃至全球能源格局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上海商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氣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產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此問題上,本應屬於利益共同體。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普遍乏力,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僅想借發展低碳經濟,通過能源產業轉型和新能源產業革命的方式再造經濟增長,也想試圖再次爭奪全球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近日,中國政府在APEC會議期間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文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擬借APEC會議全球影響力表明中國在控制碳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堅定決心,中國有能力,也有信心將“APEC藍”永久保持下去。

  文章分析,在中美碳減排協議中,中國承諾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從2015年的15%提升到2030年的20%左右,意味著中國必須重新謀劃能源結構和布局,必須下大力氣給予清潔能源、綠色能源和新興替代能源。按照循環經濟中有關“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積極推動能源循環高效使用。

  首先,需要大力發展節能、低噪、環保的電動汽車,這是緩解中國石油資源緊張、減少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途徑。中國需要完善好硬件設施以及配套服務網絡,出台鼓勵實施細則,大力提升電動汽車的使用率。

  其次,要發展低碳電力,提高電力新能源份額,要積極發展風電、光電、核電、水電等新能源,目前,國家電網正在努力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並積極支持可再生能源並網,未來國家亟待制定完善資源真實成本定價體系,促進產業布局合理化、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支持清潔生產技術發展等。

  此外,中國能源結構的改變也需要依靠全球能源合作,不僅僅是天然氣、頁岩氣等資源,在風能、低碳電力、智能電網等其他領域,也可以通過共同開發、共享技術等形式,在建構能源共同體的範疇內開展合作,促進中國傳統能源結構盡快調整升級。以中美為例,美國在低碳技術、低碳管理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而中國企業也可以參與美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進程中,雙方在碳減排方面的合作空間將十分巨大。

  一般觀點認為,碳減排都是需要勒緊褲腰帶的,但事實上,碳減排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實際上,能源效率“碳減排”權早在10年前就成為可以追逐的資產。“碳減排”權所以受到追崇,是作為強制性公共產品的物權可以相互轉讓,進行交易,即碳交易。隨著1997年《京都議定書》而誕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讓全球稀缺資源的環境公共產品獲得了產權。

  數據顯示,《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全球碳排放市場一度輝煌,並且實現了每年大約1000多億美元的全球碳市場規模。對於中國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中國擁有巨大的碳排放資源。目前中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數據,發達國家在2012年完成50億噸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其中一半是以CDM的形式實現的,而中國占到2010年世界總CDM潛力的35%至45%,相當於拉美、非洲和中東的潛力總和。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