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轉型期的經濟金融化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4-12-10 08:41:34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訊/滬深股市由局部牛市演變而成的超大行情成了年內中國經濟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基於資金與政策驅動的A股狂飆,讓跑步入市成了2014年冬季中國資本市場的風景線。近日,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行顯著加大了吹高滬深股市行情的分貝,預言滬深股指會在未來18個月里上漲一倍。德銀分析師則將滬深A股列為當下全球表現最佳的資產。國內以國泰君安、申萬等為代表的投行亦不落人後,甚至有分析師號召大家賣掉房子買股票。

  中國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應當說,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整體表現在主要經濟體中一直疲弱的滬深股市出現修復性上漲是資本市場運行的一般邏輯。以人民幣計價的上證綜指今年以來累計39%的上漲幅度看似很高,也創下了過去40個月以來的新高,但就A股的價值中樞與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而言,似並未出現大偏離。只是還應當看到,今年以來滬深股市的增長邏輯脫離了其本身發展所需的經濟基本面,是在股市內生性缺陷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整體經濟運行處於弱勢區間里取得的。若沒有各路資金的瘋狂趕集,沒有相關政策的某種配合,超萬億規模的成交天量及金融股一路暴漲的景象是無法想象的。實際上,這其中暗含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一旦有實力的參與主體獲利離場,暴漲暴跌的市場軌跡或許將在不久之後重演。

  文章表示,建設強大的資本市場是中國由製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向產業與資本強國邁進的一般邏輯安排。滬深股市在市場制度建設和市場規範發展上超越日本股市並最終比肩美國股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但是,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新興經濟體而言,如果在實體經濟體基礎尚未夯實,支撐經濟金融化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不健全不發達的情況下,就將經濟發展重心放在極易滋生系統性風險的虛擬經濟領域,無異於本末倒置,飲鴆止渴。

  就連竭力唱高滬深股市的摩根大通也承認,中國經濟面臨著如何實現再平衡,房地產調整,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地方債風險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摩根大通並建議中國要在推進財政與行政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土地政策以及戶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換句話說,中國經濟既要推進結構性改革,更要在經濟戰略轉型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不然的話,中國經濟有可能在次優增長軌道上長期徘徊。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深層次問題,既是過去30餘年里粗放式增長的陸續表達,也是經濟活動中金融工具比重不斷提升的結果。誰都知道,中國長期以來依靠政府主導的投資與出口驅動的經濟增長如今已經面臨巨大的天花板,投資效率的邊際遞減與日益嚴重的產能過剩是兩個棘手難題。不過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未找到投資率與投資資本收益率之間的新平衡點。另一方面,隨著實體經濟金融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以及消費金融化和金融產品衍生化趨勢的顯著加強,貨幣資本、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越來越成為經濟活動的主導力量。相應的,信用創造以及基於信用創造的乘數效應的不斷放大,金融脫媒現象開始出現,於是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央行的貨幣投放,越來越依靠資本市場的無休止創新與炒作,越來越依賴風險極大的房地產業支撐。時至今日,央行已經難以遏制廣義貨幣(M2)的增長,中國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倒掛正在加劇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