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亞洲民主困局和中國的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5-03-10 10:05:25  


 
  東亞的另一個群體,是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民主國家,包括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20世紀60年代,泰國和菲律賓曾經被西方視為亞洲最有潛力的兩個經濟體和民主政治國家,因為當時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同時進行。但這兩個國家並沒有沿著西方的預期發展,而是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今天,很少有人會認為這兩個國家的民主政治是成功的。馬來西亞的民主近年來也受到挑戰,生存已久的政治結構,在新的挑戰面前顯得能力不足。印尼的民主制度已經確立起來,但是否有能力來推動其社會經濟的發展,逃避中等收入陷阱,仍然是未知數。
 
民主化的兩個問題
 
  那些依舊處於低收入階段的社會,其民主或者民主化的問題就更多,也更為嚴峻。這裡最典型的是緬甸。在20世紀50年代,緬甸和斯里蘭卡也被西方視為兩個經濟和民主可以一同發展的國家,但直到今天仍然處於低度發展狀態。斯里蘭卡長期陷入內戰,這些年才得以穩定下來,但經濟社會的發展仍然面臨巨大的困難。緬甸長期處於軍人政府的統治之下,導致社會發展停滯不前;而文人政府(實際上是軍人政府“偽裝”的)也沒有能力推動經濟的發展。現在,緬甸正處於民主化過程之中。但正如20世紀50年代的民主化,今天緬甸民主化仍然具有巨大不確定性。此外還有柬埔寨和越南,雖然具有合法的或者事實上的反對派,容易促成民主化的發生和發展,但民主化能否帶來政治穩定,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則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正是因為亞洲社會民主和民主化的複雜性,就有必要討論中國的民主和民主化選擇這個問題。
 
  在民主和民主化方面,中國有沒有選擇?這裡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中國是否可以逃避民主化的過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很多客觀因素的出現,已經為中國民主提供巨大的內在動力。市場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的成長、國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和分化等等,都在客觀上促成著中國民主的產生和發展。在利益分化的情況下,民主不僅表現為不同社會群體對政治參與的要求,更是一種分配利益的技術手段和制度安排。一些形式的民主已經在中國發生了,包括黨內民主、協商民主和基層的政治參與等等。

  第二個層面指的是中國是否需要選擇自己獨特形式的民主及其發展途徑?答案並不容易。中國的執政黨一直強調反對任何西方形式的民主,要發展中國特色的民主。執政黨的立場是關鍵的,因為其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所要追求的民主形式。不過,隨著中國社會力量的壯大,中國最後的民主形式必然取決於執政黨所代表的國家,和社會之間互動的結果。社會是否接受執政黨所定義的民主,也會影響到中國的民主形式。執政黨所定義的民主形式,和今天中國一些社會力量所接受的民主形式,仍然具有不一致性。執政黨對中國的民主形式,仍然處於探索過程,在反對照搬西方模式的同時,尋求適合中國本身的民主形式。不過,“中國模式”到底是怎樣的,仍然是個開放式的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群體則傾向於選擇西方已經確立起來的民主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