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應對經濟下行要有“闖關東”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15-04-18 08:35:02  


應對宏觀經濟下行需要全社會都有“闖關東”精神。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近日,李克強總理奔赴長春“督陣”東北經濟,提出要重拾“闖關東”精神。今年以來,受“三期叠加”及外部經濟金融變化,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應該看到,宏觀經濟下行並不僅僅關係到政府發展經濟職能,而且也會真實影響到主要市場主體切身利益。因此,為應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除地方政府之外,市場主體也需要有“闖關東”精神。

  經濟下行存在預期自我實現機制

  證券時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項崢文章表示,經濟行為預期是社會經濟交易函數裡的一個重要變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消費與投資水平。在2008年應對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決策層曾經提出“信心比黃金還要重要”的觀點。所謂“信心”,其實也就是對宏觀經濟發展前景預期。如果前景預期與當下經濟表現保持一致,那麼易引發廣大市場主體跟隨主流預期行事,進而產生預期自我實現機制。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除經濟體自身發展需要換擋因素外,市場主體預期不穩可能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方面是經濟刺激政策效應持續衰減,加重了市場主體對宏觀經濟能否很快企穩回升的憂慮。

  另一方面是市場需求萎縮也一定程度減少了市場主體擴張經營規模的意願。這種市場主體對宏觀經濟不穩定的預期,勢必減少社會消費與投資規模,還會形成進一步的反向激勵作用環,從而增加了宏觀經濟下行壓力。

  穩增長也是市場主體的事情

  文章稱,宏觀經濟未實現潛在增長率關係人民生活福祉。中國人口眾多,資源儲備豐富,市場規模巨大,經濟潛在增長率應該較高,具備保持長期較高經濟增長速度的條件。而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未能實現潛在經濟增長率,不僅僅是資源配置效率的問題,而且也關係到社會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損失。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企業和個人利益都會受損。其實,這個道理是最簡單不過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可見,穩定經濟增長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市場主體的事情。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中受創最重的國家。當年11月11日,韓國外匯儲備僅38.4億美元,而兩周後需要償還的外債就達100億美元。1997年12月3日,韓國幾乎“被槍架在脖子上”、“無條件”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提供的570億美元紓困方案。但同時,200多萬韓國人捐出黃金總額高達10億美元,有些人幾乎傾其所有,正是這種精神和普通民眾同心協力,才使得韓國度過了經濟危機。

  “闖關東”精神需要在全社會提倡

  文章提出,應對宏觀經濟下行需要全社會都有“闖關東”精神。在明清時代,東北屬於邊遠地區,多為發配流放場所,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即使是滿族人定鼎中原後,東北也屬於窮山惡水之地,也沒有得到很好發展。但就在晚清與民國時期,憑著東北人祖先關內人的“闖關東”精神,堅韌不拔,使東北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時下,“闖關東”這種精神更需要在全社會提倡。“闖關東”是為了營生,雖然眼下艱苦,但前景美好。正如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轉型面臨重重阻力,甚至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關閉產能過剩企業,淘汰環保不達標企業等等,可能會帶來暫時經濟增速滑坡和社會就業問題。但經過產能更新升級,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態勢一旦形成,將會形成宏觀經濟長期良性發展運行軌跡。

  “闖關東”也是為了與過去生活方式決裂,否則也無需千里趕赴關東,承受過程的艱辛與痛苦。中國過去經濟粗放增長已經導致生態環境污染和資源低效配置問題,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就是要告別過去經濟發展方式。對地方政府而言,“闖關東”就是要直面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與新途徑,實現地方經濟資源配置的優化與升級。對企業而言,就要加快產品升級換代,積極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對個人而言,就是要加快培育創新思維,努力培養創業勇氣,通過個人價值實現來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