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何亞非:中國的資本輸出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15-06-17 06:56:39  


 
  21世紀初,全球經濟主導權之爭集中在碳交易和新能源市場。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後,歐盟、美、日圍繞碳交易主導權的博弈一刻未停。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歐美分歧公開化。2012年起歐盟對在歐盟境內起降飛機徵收航空碳排放費。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以中國、印度、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迅速發展,世界經濟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衝擊了金融帝國主義體系,矛盾集中在傳統製造業。

  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中國與美歐貿易摩擦急劇上升。截至2013年,中國已連續18年成為遭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和連續八年遭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大多數貿易救濟調查來自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

  金融帝國主義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利益衝突更加突出。中國因經濟“塊頭大”、社會經濟制度不同,可以預見,西方將在人民幣匯率、金融市場開放等方面繼續對中國施加壓力。新世紀圍繞新的全球治理體系,特別是經濟、金融治理體系之爭將長期存在,並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而日趨激烈。

  中國資本輸出體現合作共贏新國際合作模式,有助於構建新國際關係框架

  文章分析,工業革命前1000多年,世界經濟重心在中國,唐宋朝達到頂峰。宋朝經濟總量占世界GDP65%,元朝占30%-35%,明朝45%,清朝康熙、乾隆、嘉慶年間35%左右,超過歐洲GDP總和。

  清朝後期中國因閉關鎖國、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入侵,國力衰落,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到歐洲和美國。

  金融危機後,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都在積極尋找出路,各種區域性雙邊與多邊安排層出不窮。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G20主導下拉開帷幕。歐元區不斷擴大,亞洲外匯儲備基金、金磚銀行和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一帶一路”旗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區域多邊金融安排紛紛登場,繪就了減少依賴美元風險和破除美元霸權的現實路徑。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資本輸出成為國際金融領域亮麗的“風景線”。中國從自身發展經驗出發,資本輸出將不會走西方金融資本主義的老路,一味追求利潤,而是從全球主義出發讓中國發展成果惠及他國,真正造福於發展中國家。因為中國明白,只有世界的共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崛起,才會有全球經濟的共同繁榮和長遠發展。

  中國資本輸出為全球貨幣多元化做出了貢獻。中國已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總額4萬億元的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開始成為國際儲備資產。目前60多國投資了人民幣。雖然美國反對,IMF已表示考慮將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英國2014年發行30億元以人民幣計價國債,並將收入用作英外匯儲備。歐洲央行也考慮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貨幣資產。

  中國改革開放積累了豐富的基礎設施投資經驗,成為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中國推動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為亞洲經濟騰飛奠定基礎。作為亞洲區域多邊金融開發機構,與世行和亞開行不同,亞投行重點支持亞洲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具有造血功能。亞投行運行模式是公開、透明、包容的,中國不尋求對亞投行的壟斷權利,而是各國協商、合作共贏,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