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智庫雜誌:台獨勢力難以撬動兩岸關係總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5-12-01 00:06:44  


兩岸關係的發展面臨挑戰,但不會改變兩岸進一步交流的趨勢。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本良,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專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探析》,作者認為:“兩岸關係自2008年以來走上和平發展道路,這是陸台美三方博弈中形成的平衡狀態。兩岸經濟交流具有‘外溢’效應,不斷延伸到政治問題;但經濟活動是‘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的,在兩岸政治分歧難解的情況下,台灣對兩岸交流始終抱持著一定的擔憂,最終引發了島內政經變局。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但不會改變兩岸進一步交流的趨勢。”文章內容如下: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原因

  兩岸關係經歷了軍事對峙、交流不暢、政冷經熱等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和平發展無疑是一種相對理想的良性狀態,馬英九也多次表示兩岸關係達到60多年來“最佳狀態”①。台灣問題的走向是由中國大陸、台灣、美國三方博弈決定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是三方力量平衡的結果。

  首先,中國大陸的日益崛起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動力。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總體實力在此基礎上也大幅提升,對區域政治和國際社會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正如楊開煌所說,“‘中國崛起’是大陸對台政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種軟作為;換言之,中國的和平崛起才是兩岸和平發展,以至兩岸統一的最有力的保障”②。

  對比而言,在大陸處於相對封閉狀態之時,台灣可以不與大陸打交道而快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奇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改革開放以後,大陸逐漸發展起來,以低廉的成本和廣闊的市場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吸引力。台灣走的是一種“兩頭在外”外向型經濟,更不可能對大陸視而不見,而必須與大陸交流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下去。1987年蔣經國打開兩岸交往的大門之後,雙方的經貿交流一直高速增長。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根留台灣”以及後來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等政策,都無法阻止兩岸經濟日益融合的趨勢。兩岸的共同利基不斷增大,兩岸同胞福祉的關聯性不斷升高,必然要求台當局改弦易轍,不能一味採取防堵政策。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順應時代潮流,主動推進兩岸合作與交流;中國大陸也不斷釋出善意,優先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兩岸關係因而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階段。大陸自身的崛起是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道路的關鍵因素,不斷推動兩岸關係出現新的積極變化,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祖國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巨大進步,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雄厚基礎和可靠保障,決定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