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適應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

http://www.CRNTT.com   2016-01-12 08:11:01  


既然匯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各方就不能葉公好龍,而應該克服浮動恐懼,主動接受和適應匯率雙向波動的新常態。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證券時報發表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成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文章認為,中國基礎國際收支狀況依然強勁,只是因為一致性的貶值預期,造成了集中擠兌的局面;反過來,外匯儲備下降、資本管制收緊,又進一步加劇了貶值預期,刺激了更多的恐慌性購匯。長此以往,有可能演變成預期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所以預期的影響不容忽視。如果最終出現外匯儲備大降、匯率大跌、資本管制收緊,將造成多輸。因此,消除單邊預期引起的市場恐慌,才可能避免出現最壞結局,更要防止出現把一手好牌打壞的遺憾。

  匯率形成市場化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

  文章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5年8月11日,人民銀行優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即“8.11”匯改),提高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和基準性,這是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改革的延續,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開放理念,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

  開放環境下,僵化的匯率制度容易招致貨幣攻擊,實行靈活的匯率安排是國際潮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披露的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加元、澳元和瑞郎等主要國際儲備貨幣,都是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安排;世界前十大經濟體貨幣中,除了人民幣和俄羅斯盧布外,其他貨幣包括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均實行浮動匯率安排。反過來,如果要堅守一個匯率水平,則資本管制必不可少。“8.11”匯改之後,為穩定匯率,中國加強跨境資金流出管理正是情理之中。

  匯率波動加大是市場機制下經常性現象

  文章指出,搞市場化匯率,就必須尊重和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價值規律就是市場經濟最主要的基本規律之一,其基本內容是“價值決定價格”,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具體到外匯市場,“價值決定價格”意味著市熾率不可能偏離均衡匯率太遠,“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則意味著不能指望市熾率穩定在均衡合理水平上。

  “8.11”匯改雖然面臨人民幣貶值壓力,但當局的基本判斷是人民幣匯率接近均衡水平,宏觀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據此,當局認為當前市場反應不夠理性。然而,均衡匯率是合理匯率水平的理論價值,並無市場公認、統一的標準或模型。均衡匯率不是計算出來的,而是交易中市場試錯試出來的。

  在匯率形成越來越市場化的情況下,由於市場對於均衡匯率有不同的解讀和預判,如有關心長期因素的、就有關心短期因素的,有關心實體經濟因素的、就有關心金融層面因素的。市場的看法既不可能統一,也沒有必要統一。基於市場預期的分化,出現有漲有跌的雙向波動將會越來越常態化。特別是在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由於缺乏參照系,期間市場震蕩加劇甚至出現超調也是可能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市場預期哪怕是絕大多數人的預期,也並非一貫正確。1994年初匯率並軌,中國一次性將官方匯率5.80元人民幣/美元貶到市熾率8.70元人民幣/美元,但當時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匯率將破九望十。當年,人民幣匯率不跌反升了3.0%,外匯儲備規模翻了一番。從此,人民幣走上了新興強勢貨幣之路,外匯儲備規模一騎絕塵。當初做空人民幣的,迄今仍無機會翻盤。

  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加,但人民幣匯率波動率總體較低。2015年11月底,人民幣匯率波動率達到3.9%,較“8.11”匯改前的1.1%提高較多,但在世界主要貨幣中仍然排名靠後。這難以滿足匯率管理體制過渡的需要。當前的貶值預期,有可能與市場波動不足有關,是管出來的預期。壓制時間越長,貶值預期越強烈,匯率下跌刺激賣匯、抑制購匯的杠杆調節作用就越失靈。未來一旦放鬆控制,市場反彈的力量就會越大。儘管這種情況下的匯率水平不代表均衡匯率,但可能對市場運行效率造成損害。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