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深度專訪:楊伯江論半島形勢

http://www.CRNTT.com   2017-05-28 00:23:39  


 
  楊伯江:這裡確實存在內在的矛盾性。即,對朝鮮來說,追求核武與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與合作進而自我發展經濟,這兩者之間是矛盾的。但是,我想朝鮮有幾個邏輯決定著它要繼續這麼做:

  第一,朝鮮認定美國是問題的關鍵。從冷戰時代起,朝鮮與美國周旋多年,越來越認定只有“撬動”美國,才能有效改善整個外部環境。冷戰後,朝鮮也曾嘗試過它自己稱之為“調整”的改革,譬如2002年“七一措施”,但隨即,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10月訪朝後第二輪朝核危機爆發,“調整”無果而終。朝鮮不斷對美國展開“邊緣性碰瓷”,說到底目的還是要觸發美國的反應、然後進入一場交易,而不是玉石俱焚。但是,朝鮮採取的是開發核武器這樣的極端手段,這就殃及池魚,引發了嚴重的地緣安全風險。

  第二,自從冷戰結束初期製造出第一輪朝核危機以來,朝鮮已經為核導發展做了大量的投入,現在可以說已經走到半路上,很難輕易回頭。下的賭注越來越大,也就越發不會罷手。在技術角度上,它一旦搞了這個東西,就要不斷通過試驗來完善技術。

  第三,反過來說,在朝鮮看來,在美朝關係的現狀下,如果朝鮮不進行核導開發,是否就會獲得一個良性的外部環境呢?未必如此。站在朝鮮的角度,它或許是看透了、看穿了美國需要一個“搗亂的朝鮮”。因為只有朝鮮威脅存在,美國才能名正言順地保持在日韓駐軍,才能維持在東北亞的軍事存在,保持對這個地區的戰略掌控力。

  第四,朝鮮從自身經歷、從某些國家的命運中得到了教訓:不能輕信美國,不能輕易撒手核武器。美朝敵對幾十年,相互信任值為零。1994年10月,美朝雙方達成日內瓦核框架協議,但之後美方並沒有忠實履行協議。當然朝鮮也沒有。美國每年提供給朝鮮的50萬噸重油遲遲不到位,共和黨掌控的國會對克林頓政府對朝政策實施牽制。而且後來有美國學者撰文分析,克林頓當初與朝鮮簽署框架協議本身就是權宜之計——他判斷朝鮮政權撐不了太久。在此期間,中東有的國家放棄了核武器,但最後還是被美國“更迭”了。這些都給朝鮮以強烈的心理暗示——核武這張王牌一定不能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