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新時代對台戰略調整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8-05-01 00:05:46  


圖1:(圖表來源:作者根據上述數據自行製作)
 
  從圖1不難看出,李登輝時期的1990年至2000年之間,兩岸經濟實力對比懸殊最小,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及改革成效日益顯現,雙方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之勢逐漸顯現,差距逐漸拉大。目前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遠超台灣,甚至很多省市的經濟實力都超過了台灣。按照十九大確立的戰略安排,大陸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可以預見,隨著上述戰略部署的推進,兩岸經濟實力對比將越來越懸殊。

  第二,政治上,台灣的制度優越感逐漸喪失。回顧1990-1995年期間,台灣剛剛邁入民主社會,其負面特徵尚未顯現出來,故被西方學界賦予“東亞民主的樣板”和“東亞民主的燈塔”等美譽,即便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政治學者亨廷頓也為台灣民主稱讚叫好。一時間,民主制度成為台灣人的驕傲,也成為台灣向大陸炫耀的資本。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族群衝突、社會撕裂、民粹主義、街頭政治等問題的出現和加劇,台灣民主的負面因素不斷顯現並持續發酵。尤其是台灣的民主體制屬於西式自由民主體制,該體制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政府能力不足,政府能力不足直接降低了台灣公權力部門的施政效率和民主品質,使得台灣的民主形象大大褪色。

  反之,大陸不僅自改革開放以來屢屢創造經濟奇跡,而且在經濟崛起的同時保持了難得的治理效率與政治穩定性,這不得不讓西方國家刮目相看。很長一段時期內,西方國家只讚歎大陸的發展成就,卻並不認同大陸的制度模式,一些學者甚至一再鼓吹“中國崩潰論”,宣稱在大陸既有的政治制度下,經濟飛躍註定只是曇花一現,最終結局必然是陷入崩潰並向西方模式轉型。然而,大陸體制的強大生命力與高度適應性卻給了這些唱衰者一記響亮的耳光。與大陸的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信奉“中國崩潰論”的西方國家在近年來反而陷入了治理危機,出現了政府權威不足、司法權威過剩、利益集團俘獲國家、民粹主義、黨政與社會撕裂等一系列“自由民主病”,於是,這些西方國家也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政治體制與發展道路。從目前來看,儘管西方學界和輿論界並未公開認同“中國模式”,但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樣隨意貶低中國體制,“中國模式”也成為研究與討論的熱點。與西方國家的態度轉變相呼應的是,大陸自身對“中國模式”的自覺認知也日益深入,一方面提煉出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四個自信,更加有意識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另一方面表達了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開始積極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在這樣背景下,台灣儘管沒有放棄對大陸打民主牌,但顯然沒有以前那麼理直氣壯。

  第三,科技教育文化上,兩岸之間的歷史差距正在急速縮小。20世紀80-90年代,兩岸在科技教育文化領域的差距非常之大,主要表現在:在雄厚經濟實力和西方技術轉移的雙重作用下,台灣在高科技領域(如電子等)遠遠領先於大陸;富足的經濟、民主的政治、發達的科技、進步的文化,吸引著大批留學海外的台籍學子學成返台,這不但給台灣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也促進了台灣本土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島內學術研究與國際接軌的程度很高,相反,大陸則囿於歷史原因在高等教育方面出現明顯斷裂,人才流動呈現出“出國不歸”的單向趨勢;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相對比較完整,基本實現了西方現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嫁接與複合,而大陸的中國傳統文化則在“文革”中遭遇了洗劫。總之,彼時台灣的科技、教育和文化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大陸卻是一片頹然、百廢待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