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周建閩:對“台灣價值”的深層辨析

http://www.CRNTT.com   2018-05-14 00:16:09  


認同“兩岸一家親”,表示兩岸同胞共為中國的主體。
  中評社香港5月14日電/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專家委員周建閩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3月號發表專文《“台灣價值”辨析》,作者強調:“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兩岸一家親’與‘兩岸不是一家’的論述,對於整個兩岸關係與台灣社會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認同‘兩岸一家親’,表示兩岸同胞共為中國的主體,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將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享偉大祖國的尊嚴與榮光。反之,則兩岸關係將更趨動蕩與對抗,最終將因觸動底線而造成‘地動山搖’的後果。這是所有中國人所不樂見的,台灣同胞對此需有深刻認知與警惕。”文章內容如下:

  蔡英文在神隱近兩年後,一月下旬首次接受台灣電視媒體專訪。當然,她不會按自己過去宣稱的“平等對待”媒體,而是找“自己人”——深綠的三立電視台某主持人來做此次訪問。說實在的,這樣的訪問不會給觀眾帶來多少資訊和新鮮感,因為內容早已定好,就是通過問答向深綠陣營輸誠交心,以便拉擡自己跌至20幾趴的支持度,為兩年後到來的下一任選舉鋪平道路。唯一引起島內乃至兩岸各界關注的,是蔡英文在專訪中提出,柯文哲必須對“台灣價值”做再一次的確認,“讓我們的支持者覺得,他是一個我們可以一起作戰的人”。

  對“台灣價值”的再確認!那麼,什麼是“台灣價值”?其核心內涵為何?這個問題一時引起島內各界議論紛紛。當事人柯文哲稱他也很想知道蔡英文的台灣價值是什麼;其後又以中規中矩的態度回答是“民主自由、多元開放、法治、人權、環保”等因素。而台灣“外交部”發言人也做出解釋,稱台灣價值無非就是與理念相同的國家、西方國家一致,主流的價值就是自由、民主、開放、包容、多元。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則說,民進黨“立委”劉櫂豪當過蔡英文學生,他的定義很好,就是民主、自由、人權。這些回答雖然面面俱到,但顯然都不符合蔡英文心里的要求和她要柯文哲再確認的理念。迫不得已,她又再次上陣,明確表示“台灣價值除了台灣主體意識外,照顧年輕人的居住權利也是台灣價值”。

  “照顧年輕人的居住權利”是幌子,“台灣主體意識”才是蔡英文“台灣價值”的核心所在。蔡英文之所以要柯文哲對此進行再確認,無非是針對柯文哲曾經說過的“兩岸一家親”、“一個中國不是問題”等兩岸關係定位表述,認為需要柯市長在此“大是大非”問題上表明態度。對此,民進黨“立委”段宜康說得很清楚,“我們的台灣價值很單純,兩岸不是一家。”而宣佈參選台北市長的民進黨“立委”姚文智強調,請柯文哲回到問題根源就是,兩岸一家親怎來的,請柯市長回答,沒有在市民同意下,違背台灣價值,去提出兩岸一家親,這才是問題核心。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宇韶表示,反牽制台北市長柯文哲是民進黨的戰略嘗試,蔡英文要柯在兩岸關係跟台灣價值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立場要清晰,不能模糊化,逼著柯講清楚,是敵是友就清楚,讓柯對民進黨的干擾降到最低。

  撇開島內這一波喧喧嚷嚷的選舉考量和政治盤算,倒是需要兩岸各界深入探究的,是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價值”?其核心意涵又是什麼,它的發展衍變有著什麼樣的含義,未來台灣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又要如何來因應這種變化?這需要兩岸各界人士借此機會認真研究,廣集眾議,以形成一個真正能夠代表台灣價值、對台灣和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起到精神和價值觀引領意義上的共識。

  討論台灣價值,首先要瞭解價值本身的哲學定義。百度百科關於價值的哲學概念做如下解釋:價值屬於關係範疇,從認識論上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係,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係的哲學範疇。價值作為哲學範疇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這段話表明了價值的屬性特徵,它既具有客體的屬性,更有滿足主體需要的效應關係,即主體對它的認知、感受與需要。

  由此可知,台灣價值,不僅是台灣作為一個客體存在賦予的意義,更在於台灣同胞在這裡生產、生活等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台灣意識、台灣認同及台灣特有的精神理念等觀念集合體。台灣價值是一個隨時代發展進步逐漸累積形成、迄今仍在發展的意識形態概念。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台灣同胞的主體是閩粵一帶以閩南族群、客家族群為主的群體。他們漂洋過海,到台灣尋求生存發展的安身立命之地,他們一路與天鬥,與海鬥,與地鬥,與人鬥,可謂歷盡千辛萬苦,開闢了祖國寶島。那個年代的台灣價值,最主要的是不懼犧牲、勇往直前的拚搏奮鬥精神。一如“過番歌”所唱,“渡過黑水,吃過苦水,滿懷心事付流水;想做座山(基業),無回唐山,終老屍骨歸義山(墳墓群)”。其次,篳路藍縷開闢出的家園,“土地肥氣候好,春夏秋冬好種作”,這種對土地的強烈認同感,愛鄉重土,也成為台灣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甲午戰敗,台灣被腐朽的清政府割讓給日本,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時期。在這五十年里,台灣人意識開始萌芽;但正如學者所言,“這種‘台灣人意識’在台灣人身上並沒有與原先的‘中國人意識’發生衝突,甚至是重疊在一起而有著相互定義的關係。”而“這種‘台灣人意識’正是以‘祖國意識’為最大特徵”(陳昭瑛)。這就很清楚地表明,李登輝和台獨顛倒黑白,把殖民地的皇民化冒充成反殖民化的本土運動並將其冠以“台灣價值”是何等的荒謬(王曉波)。

  戰後的台灣,面對世界貿易和發展的浪潮,在特殊的地緣政治條件下,充分利用西方的資金、技術,在市場經濟領域大展拳腳,創造了台灣奇跡。這時的台灣價值里,又增加了多元、開放、敢於打拚等因素。1987年7月中國民黨在台解除戒嚴後,台灣社會才開始邁向自由、民主、法制、環保的道路;台灣價值,也因此添加了這些新內涵。

  至於蔡英文重點提到的“台灣主體意識”,則是台灣政治發展異化的典型表現。如同陳昭瑛教授指出的,“現在台灣意識循著原先自我意識形成的道路,發展出一股異己的力量,反過來對抗自己;就對抗台灣意識中固有的中國意識而言,台獨意識是中國意識的異化;就對抗祖國之愛為特徵的台灣意識而言,台灣意識是自我異化。”這個評價非常精準。

  陳孔立教授指出,台灣主體意識是逐步建構起來的,台灣主體意識的核心內容是:一、“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二、台灣前途要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李登輝通過“兩國論”、陳水扁通過“一邊一國”以及編寫教科書等等手段,把台灣主體意識建構成“台獨意識”。這種建構的目的在於構建以台灣為“我群”,以便與“他群”的中國區分開來,以此強化台灣的主體性。這也是台灣主體意識與傳統的台灣意識最大不同之處。

  從台灣價值的積澱和形成過程以及兩岸學者們的分析中,人們可以明瞭真正的台灣價值所在,也可以知道為何民進黨蔡英文等要迫使柯文哲再確認所謂“台灣價值”的核心——“台灣主體意識”的用意。因為這是“台獨”或“獨台”勢力劃分“敵我”的根本標準;把祖國大陸劃為另類,其目的就是從認同和價值觀上割裂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為他們的“台獨”、“獨台”目標做思想和觀念上的準備。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兩岸一家親”與“兩岸不是一家”的論述,對於整個兩岸關係與台灣社會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認同“兩岸一家親”,表示兩岸同胞共為中國的主體,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將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享偉大祖國的尊嚴與榮光。反之,則兩岸關係將更趨動蕩與對抗,最終將因觸動底線而造成“地動山搖”的後果。這是所有中國人所不樂見的,台灣同胞對此需有深刻認知與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