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網絡文化與大陸想像

http://www.CRNTT.com   2018-12-09 00:03:23  


 
  根據台灣的統計,目前有72萬台灣人在台澎金馬以外工作,其中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⑷解加上台商、台幹親屬、子女與短期出差、遊覽等,亦有估算稱超過百萬台人在陸,可以肯定的是台灣每年赴陸百萬人次有餘,台灣至上海、廈門等航線名列台灣出境航線中最繁忙的航線。陸人赴台年超百萬,亦有超過350萬陸配,在台陸生、探親商務等,台灣青年赴陸經驗和大陸人在台的交流是台灣青年直接認知大陸發展變化的基礎。

  然而,即便有了不斷擴大的交流,破除大陸的刻板印象也並非一帆風順,即使在同一地區,人與人之間交流也不乏矛盾齟齬,兩岸之間的交流,由於客觀上的經濟、政治差異產生衝突,甚至帶來反效果,加深之前原已有之的印象不時發生,或許這會成為一些人主張阻斷、縮小兩岸交流的理由,卻難以讓人信服。衝突和矛盾不會因為阻斷交流而消失,它們會存在下去,交流的目的是加深認識、求同存異,如果因為部分台灣青年在大陸的不愉快經驗或部分大陸人對台灣的誤解和衝突就停止交流,衹怕未來僅有的共識會日益消泯,兩岸更難以走向和平之路。

  或者可以說,由於這些立場、情境是非真實的,對大陸的想像也是非真實的,那麼為何需要去關注它、解構它呢?對於這樣的疑問,或許可以回到布什亞的脈絡之下,非真實嗎?是的,如果有一天它成為真實呢?如果有一天非真實的“擬像”代替了真實的中國意象,出現在了台灣所有青年的腦海中呢?布什亞在分析波灣戰爭的輿論傳播中曾提及:“最普遍的信念是,相信一切虛擬的將很邏輯地進展為真實⑸。”若我們來設想一下放任無視“擬像”的中國流淌在台灣的青少年腦海中,它們會不會有一天會變成比中國大陸實際的樣貌更加真實的“真相”?

  現時人們讚美網絡時代的方便快捷、資訊自由,Michel Serres把這一代青年定義為“拇指一代”,熱切地稱讚互聯網時代誕生了新新人類,媒體、廣告、思維方式、書寫方式和對於知識的掌握向更平等的方向發展,卻無法消弭最終的那一份不安和警惕。⑹或許我們需要回到網絡世界這個載體,考察這個網絡時代到底對於兩岸青年,特別是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想像意味著什麼。

  “擬像”變成真實的情況在歷史中不時發生,今日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它實現的方式不再是限定於狹小地域範圍的口耳相傳,而是來自於數位網絡,在數位網絡中它被撰寫、發表、散播,影響更多的人。個人誤解被放大,“擬像”代替真實,真實的中國大陸反而處於消失的狀態,正如布什亞所言:“虛擬時代、網絡時代對真實的謀殺,卻並不對真實世界何時開始存在多做思考。”⑺大陸已經改變,或者大陸某些一如既往的特性從未改變,但由於誤解,人們仍舊認為它變壞了、或者將對其的印象停留在過去的某個時刻,而非與時俱進。

  置之不理是危險的,即使它是擬像,當“擬像”很容易通過網絡世界變成實在的共識之時,尤其需要解構它。無論是“認同政治”,還是“想像的共同體”他們可以多麼成功,或許我們仍舊不時需要回到物質世界中,回到現實生活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