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台灣應主動選擇和平統一

http://www.CRNTT.com   2019-03-03 00:02:26  


主動選擇“和平統一”,才能更有效保障廣大台灣人民在台灣的利益。
  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海燕教授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2月號發表專文《寄希望於全體台灣人民的理性“和平統一”——基於風險決策前景理論的觀察》。作者認為:主動選擇“和平統一”,才能更有效保障台灣廣大人民在台灣的利益需求,保障台灣未來治理的穩定和長久。姑且不論政治因素或信仰因素,僅從個體或組織的損失最小、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視角,“和平統一”是最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優先決策選項。“九合一”選舉中以“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等拼經濟的選舉口號及“討厭民進黨”、“討厭國民黨”等厭惡藍綠惡鬥的政治傾向,取代了“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等“民粹主義”感性口號,表明了台灣社會已經從傳統熟人社會的感性行為模式轉向了公民社會的理性經濟人行為模式。基於風險決策前景理論,兩岸都要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共同協商,相向而行,以兩岸利益最大化、以兩岸未來光明化處理兩岸關係。文章內容如下:
 
  一、“統一”議題的歷史回溯

  (一)台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台灣居民中最早的族源普遍認為是來自大陸南方的古越人和南島人。幾個世紀以來,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民眾先後播遷到台逐漸開發台灣,族源和文化與大陸同一。台灣在明鄭和滿清時期也一直是中國版圖和行政體系的一部分①。19世紀,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列強在國際競爭上使用堅船利炮的掠奪和侵佔手段,將殖民的炮火對準中國之時,由於清廷的腐敗、羸弱,割地賠款成為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進入國際社會的屈辱之路。1895年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日本,激發台灣民眾的激烈反抗和大陸民眾的強力反對。孫中山先生一直心繫“恢復台灣,鞏固中華”,其“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中的“民族主義”中恢復中華、五族共和等就是主張建立統一的、自主自治的現代化中國,成為中華民國的基本國策。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以來,許多台灣民眾主動投入到反帝抗日、回歸祖國的鬥爭中。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光復,正式回歸祖國懷抱,台灣人民額手相慶,而國、共都明確以建設包括台灣在內的完整中國為國家目標。此後,以民主協商國際事務而建立的聯合國也成為解決國際事務與爭端的全球組織,中國是其創始成員國參與國際事務,隨後許多殖民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在中國,經過國共內戰,人民戰爭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工農為主體、以人民統一戰線的一方獲得勝利而在大陸結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