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評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前景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9-04-08 00:09:14  


方舟
 
  方舟:疊加“兩制”優勢  在一些重要領域提升全球競爭力

  我想講講幾點。第一是我們為什麼要搞大灣區,大灣區的定位在哪兒?第二是我們在推動哪幾件事情?包括在產業方面推動什麼事情,在打通生活圈方面推動哪些事情。

  很多朋友經常跟我開玩笑說,我們這個大灣區原來叫“大珠三角”,為什麼現在改了個名叫粵港澳大灣區?這不是簡單的改一個更好聽的名字而已,背後是有兩層的含義的。第一個層面,就是到底我們的灣區在世界上的定位是什麼樣的,如果拿粵港澳大灣區跟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相比,從經濟總量上算,我們一點都不輸它們,基本與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是同一個量級的,比舊金山已經高出不少。而且,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所以GDP總量在將來排第一肯定沒有問題。但另外一方面,也看到有優勢有劣勢。先講劣勢,我們在一些關鍵性的領域,尤其是金融、科技、高端製造方面,尚不具備像其他三個灣區一樣全球領導者的一個地位。我們總量雖然大,但是在整個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中領導性的影響力是不及其他三個灣區的,這也是我們大灣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但我們優勢在哪兒?就是產業部門的齊全程度,從金融到科技,到製造的整個產業部門的齊全程度和競爭力超過其他三個灣區。麻省理工大學之所以願意選擇在香港設立創新中心,他們負責人說,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雖然在麻省理工每年註冊很多專利,但因為美國製造業已經空心化,90%的專利衹能停留在圖紙上,一個樣品都做不出來,更不要講商業化大規模生產,粵港澳大灣區反而有機會實現把專利物質化,所以說,粵港澳大灣區還是有很強的優勢。

  此外,過去我們講“大珠三角”叫“9+2”,也有人用所謂“1234”描述,即“一個城市群,兩種制度,三個貨幣體系,四個核心城市”,這就是說,大灣區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存在著種種的壁壘。雖然說作為一個城市群,大灣區的人才和貨物的流量已經非常大,但是因為“兩制”壁壘的存在,導致中間產生很多跨境流動的成本,使得人、財、物,包括信息在內的各種要素不能夠很便利地流通。這次做大灣區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實際上也是為了要素便利有序地流動,能夠把要素流動的成本降下來,讓大家覺得比較方便。這是我們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

  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家在這個時刻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一層政治的考慮。就是希望利用大灣區這樣一個更廣闊的腹地空間,幫助港澳實現長期的繁榮穩定,解決港澳內部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是規劃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

  大灣區建設重點是推進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過去這個區域是“前店後廠”傳統垂直分工體系,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需要把“兩制”的優勢疊加起來,在一些重要領域提升全球的競爭力。這不單是體現我們區域的競爭力,也是為我國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為整個國家推動全球影響力,及在重構全球經濟秩序的過程中,發揮我們區域力量的功能。此次大灣區的規劃,金融方面的著墨暫時相對少一點,因為涉及到資本流動。但是我認為未來潛力還是很大,尤其是香港未來作為人民幣的離岸市場也好,“走出去”也好,都有很大的互動空間。另一方面,此次規劃裡頭著墨比較多的,其實就是科技創新,明確提出“廣深港澳科創走廊”這個概念。未來我相信會有一些實際的平台或者抓手,比如深港邊境的河套科技園,希望可以真正意義上做到“兩制”優勢疊加的區域。

  另一方面,就是“一小時優質生活圈”的問題,這其中涉及到很多複雜的問題,因為牽扯到具體利益。比如手機的漫遊費在大灣區內能不能取消?因為月費和手機專營權是不一樣的,這樣就會產生利益再分配的問題。類似這樣的問題其實非常多,雖然希望港澳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但是涉及到很多政策,包括稅收、醫療等具體的事項都非常複雜。所以,這也是中央採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策略的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