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汪毅夫:曹履泰與明末海上招撫

http://www.CRNTT.com   2020-11-10 00:02:17  


汪毅夫(來源:中評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作者 汪毅夫)台灣學者周憲文在為曹履泰《靖海紀略》(《台灣文獻叢刊》本)而寫的《弁言》裡說:“曹履泰是明天啟乙丑(1625)進士,出宰同安,計時五載。初,鄭芝龍出沒沿海,視同安為幾上肉;旋,就撫,奉命進剿其舊日夥伴如李魁奇、鐘斌輩。這是當年海上的一大轉變,其間自有‘曲折微妙'之處,而非局外人所能知道的。所謂‘用戰、用守、用間諜、用解散、用誘購',曹氏都身歷其境,親預其事,一一說來,如數家珍。”

  鄭芝龍受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時在崇禎元年(1628)。熊文燦春季到任,當年九月即奏其功,這同曹履泰此前招撫鄭芝龍的績效大有關聯。黃典權教授早年的論文《明末福建漳泉之海盜》(1947),引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記“鄭芝龍先降於泉州巡海道蔡善繼”事,曰:“(芝龍)縱橫海上,官兵莫能抗,始議招撫。以蔡善繼嘗有恩於芝龍,因量移泉州道,以書招之。芝龍感恩為約降。及善繼受降之日,坐戟門,令芝龍兄弟囚首自縛請命。芝龍素德善繼,屈意下之。而芝虎一軍皆嘩,竟叛去”(見黃典權:《海盜.香火.古港口》,第65頁。2017,台北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這雖是一次短暫的受撫,但可知鄭芝龍並非無意受撫。不久,鄭芝龍又釋放求撫之意。彭孫貽《靖海志》(《台灣文獻叢刊》本)記:天啟六年(1626)十二月,“芝龍乃入閩,泊於漳浦之白鎮。巡撫朱一馮遣都司洪先春率舟師擊之,而以把總許心素、陳文廉為策應。鏖戰一日,勝負未決。會海潮夜生,心素、文廉船漂泊失道。賊暗渡上山,詐為鄉兵出先春後,先春腹背受敵,遂大敗,身被數刄。然芝龍故有求撫之意,欲微達於我兵,乃舍先春不追;獲盧游擊,不殺;又自舊鎮進至中左所,總兵俞咨皐戰敗,縱之歸;中左人開城門求不殺,芝龍約束麾下,竟不侵擾。警報至泉州,知府王猷知其詳,乃曰:芝龍不追、殺、不焚、不掠,似有歸命之意。今剿難猝滅,不若遣人往諭退舟海外,仍許立功贖罪,有功之日,優以爵秩。興泉道鄧良知從之,遣人諭意。”鄭芝龍在降而複叛之後,此番“微達”其“求撫之意”,同安知縣曹履泰招撫有以致之也。
   
  明天啟五年(1625),曹履泰以乙丑科三甲第76名進士出任福建同安知縣。時有浙江太倉知州陳白南,同安縣人也,告老還鄉,在同安居住。陳白南受曹履泰依重,邀襄助地方大事,陳白南嘗語人曰:“方城曹父母知予仗予,猶感戴之”。由曹履泰授意,陳白南代擬了《議招撫鄭芝龍檄文》(收陳白南:《蓮山堂文集》,1918,商務印書館)。其文對鄭芝龍等“海上諸君”曉之以義以理,動之以情以利,頗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略謂:“ 告爾海上諸君。事貴長計,業期久遠。抗國威、毒民命而得久遠令終者,未之前聞。遠則方臘、楊麼、宋光明,近則吳鵬、林鳳、林道乾,一腔之血何在,萬古之唾難收。前事不忘,可為永鑒。且佛家亦有冤業報應之說。昔恒河有魚十萬,被人毒死,而毒魚食魚之人十萬餘眾,一刻死鉢盂中,雖佛力不能解免。況沿海居民何可輕荼,其為冤業,酷於毒魚又甚矣。顯有天道國法,幽有地獄阿鼻,即如今者崁頭陳氏之慘,安知諸君非前世受其誅戮,故輪迴出世以報應乎。言之令人毛悚。諸君雖當紛冗,豈無清夜試靜思之。既不忘忠孝之心,何不為忠孝之才;既自負英雄之才,何不為英雄之舉?曷為忠孝之事,勸諭諸眾,解散歸家,見其父母妻子各營生理。而官亦已出示,不複詰問,反側可安。清福共享,無犯順之非,泯招撫之跡,吉祥善事,計之上也。如欲招撫,亦宜泊舟外島,按眾不動,宜以介使直陳本意。若何封賞,若何安頓,若何解散,以待我之處分。商略已定,然後舉行,亦計之得也”;又謂:“曷為英雄之舉?台灣內接門戶,外通諸夷,盡可南面稱王其地。諸君既自負強力,何不效虬髯公故事,一夕徑入為扶餘國王,而後不忘本朝,奉我正朔。自當上請遣使臣、持節册,册封部署諸眾,分據要害,稍有緩急,亦可互為扶授。英聲如雷,洪業如山,此真正英雄舉也。抑又有利焉,台灣去內地不遠,經商之人,駱驛而至,如呂宋設為大明街市買賣,則台灣皆我之人實於其中,物力益固,而後外與諸夷為和市,其利亦不資矣。何樂而計不出此”云云。

  《議招撫鄭芝龍檄文》未見於曹履泰《靖海紀略》,而收在陳白南《蓮山堂文集》。《蓮山堂文集》書前之《明太倉知州同安陳公傳》(丘複)謂:“海寇鄭芝龍屢敗都督俞咨皐,逼近中左,知縣曹履泰延公為文招之,邑賴以安”;《蓮山堂文集》之《序一》(丘複)謂:《議招撫鄭芝龍檄文》“責其自負英雄之才,何不為英雄之舉。台灣內接門戶,外通諸夷,盍效虬髯公故事為扶餘國王,而後不忘本朝,奉我正朔,則當扶節册封,永為藩屬,稍有緩急,亦可為國家應援。其後,鄭延平卒取其地,存有明正朔於海外者三十七年,謂非先生此文有以啟之哉”。     

  陳在正教授的學術名著《台灣海疆史研究》(2001,廈門大學出版社)對清初海上招撫有精審而深刻的論述。該書第一篇《清鄭和戰與鄭成功收複台灣》論及清初海上招撫,乃從清代迋臣關於“臣等竊察明朝崇禎年間,鄭成功父芝龍騷擾海上,官兵屢剿無功,後招撫芝龍,海患始息”之議講起。曹履泰海上招撫的作用,從明末到清初、從鄭芝龍到鄭成功,持續延燒。

  附帶言之,黃典權教授於1947年從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明末福建漳泉之海盜》是他的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授歐陽琛);陳在正教授於1951年從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是廈門大學歷史系和台灣研究院的著名學者;《蓮山堂文集》乃於1918年據陳氏家藏抄本,由“陳敬賢備資刊刻”,交商務印書館出版。陳敬賢是廈門大學的創辦人和校主之一。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