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
中評智庫:多路徑助港青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
http://www.CRNTT.com 2022-01-01 00:05:16 |
第三,創造條件讓香港青年在港參與大灣區建設。加強大灣區經濟往來,並不意味著將大灣區建設等同於香港青年必須要到珠三角九市發展。大灣區不等同於珠三角九市,因而不能忽視在香港即能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制度空間。當前,確實有部分香港青年基於各種原因沒有動力到珠三角九市發展,但不能忽視這部分青年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內生動力。首先,推出香港銜接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專項計劃。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支持香港青年在港參與灣區項目專項計劃,創造條件鼓勵香港青年在港參與其中,同步實現“在港言灣區,在港發展灣區”的政策導向。其次,充分利用河套地區資源。香港與深圳共同在河套地區重啟數碼港計劃,利用香港金融優勢和深圳發展科技的經驗,積極發展“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興科技。香港特區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香港青年到河套地區積極參與創業、就業和實習活動。 三、文化交流是激發香港青年民族意識的精神紐帶 文化在維護國家統一與凝聚民族團結中具有無可取代之地位。文化層面的國民意識建構路徑,具體包括推動國民教育課程建設、加強內地與香港青年學生的交流、推動三地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第一,推動國民教育課程建設。青年時期作為個人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深受教育的影響,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青年得以形成對內在個人身份與外在社會環境的“應然”狀態認知。為鞏固香港青少年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構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意識和對中國公民的身份認同,培養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香港有必要實行國民教育。⑥首先,要改革通識教育。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的形成,需要成員之間擁有某種歷史延續性的認同及區別於世界主義的民族國家的邊界感,前者依靠歷史教育,後者有賴於地理教育。⑦通過歷史課堂,香港青年建立起對本國歷史的記憶,是構建國家認同感的前提,而地理課所傳授的人文地理邊界,對該種民族國家意識起著極大的固化作用,由此可見,歷史與地理課堂對增進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重要作用。因此早就有專家指出,香港政府應以保障學生視聽均衡、增進學生福祉為宗旨,研究討論通識課本加入送審的可行性,保證課本內容與課堂教學客觀公正。⑧其次,整飭香港教師隊伍,敦促香港教師遵守《香港教育專業守則》。香港青少年所接受的學校教育除受教材影響外,更受到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對香港教師隊伍建設的討論具有必要性。在目前的香港,不免有許多兢兢業業、遵守教師道德準則的在職教師,也不免有部分肆意煽動仇恨、公然違背《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的教師,不僅喪失了師德與教育的底線,損害了香港教師的集體形象,更損害了香港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導致國民教育的長期缺失,扭曲青年學生的價值觀。解決此困境的可能突破口為從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入手,以《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嚴格規範在校教師的言行,打造優質的教師隊伍,從教師隊伍上避免政治黑手伸進校園。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