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評論壇:韓總統選後中韓關係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6-24 00:03:05  


 
  文在寅政府為了韓中“戰略合作”,不顧國內的激烈反對大膽給予中國承諾所謂的“三不”,並對一些中美矛盾問題採取了“戰略模糊”,希望照顧左右,儘量迴避摩擦,以期望解決朝核問題和改善南北朝鮮關係。但,文在寅政府所期待的中方的“戰略合作”實際上沒有達成,反而目睹了越來越發展的朝核導彈。期間,兩國之間互相猜疑和反感情結反而不斷擴大,中韓之間的“戰略合作”的限制更為清楚,也證明兩國關係上面存在非常特殊的難以解開的政治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結。 

  這可以從另外的“建構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所說的國家之間“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邏輯來說明。建構主義理論說國家和國家經過相互交流、相互認識和相互學習,最終會達到“身份認同”或“文化認同”,這樣國家關係才會達到和睦和平。 

  從過去三十年的關係發展來看,韓國和中國也進入了這個建構主義路徑,從經貿交流開始,經社會文化交流,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等,加強全方位的交流合作,當中互相學習而培養共同知識等,達到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互相認識的階段。但是,從目前兩國之間出現的攸關認同的那些“反”或“嫌”的情緒矛盾現象來看,達到那種互相完全放開心互通的“身份認同”或“文化認同”的目標,可能還需要相當的時間,也需要新的觀點和更積極路徑。今年二月底,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見韓國外長鄭義溶的時候,說的“繼續妥善處理敏感問題,防止中韓關係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和衝擊”等,應該指的就是這個現象。

  韓國和中國的輿論當中,非常清楚看到互相不認同對方的情況;比如,據《首爾大學平和統一研究院》的《統一意識調查》的輿論調查一個題目“威脅半島和平的國家”,認為是美國的2008年有16.0%,2020年是7.9%,減少了一半;認為是中國的2008年是14.6%,2020年則為32.4%,增加了兩倍多;“感到最親密國家”,認為是美國的,2008年是60.7%,到2020年為67.8%,小幅增加;認為是中國的,2008年是7.8%,到2020年是8.0%,幾乎沒有變化。另外一個調查,雖然題目不同但含義類似,中國人《對韓國的國家影響力》的認識,2008年一個調查當中平均值為47.6(中國78.2,美國83.2);到了2020年在中國《環球時報》的《中國人看世界“年度民意調查”》來看,同樣題目《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認為是韓國的為13.1%(與美國的關係76.5%,與俄國39.9,與日本22.9%,與朝鮮4.8%等);2021年同樣題目認為與韓國的關係衹有12.2%(與俄羅斯55.8%,與美國 41.8%,與日本 18.3%,與朝鮮17.8%)等。 

  從這些輿論數據當中,第一,看出韓國方面對中國認識上,威脅感在增高,親密度在減低。第二,看出影響未來韓國和中國關係的核心因素在於政治、外交和安全“戰略合作”有關的“身份認同”上面。第三,看出中韓雖然達到過3000億美金的經濟貿易關係或年1000萬人次的社會文化交流,成功實現過“六個第一”關係,但目前為止無法在“戰略合作”上形成“溢出效果”,或可以說無法達到“身份認同”或“文化認同”的關係。第四,從目前兩國政治體制和外交戰略的路徑的來看,兩國在政治和戰略安全合作上的“身份認同”難以實現,而且政策上磨合的難度也非常之大。第五,這個數據非常符合在“權力非對稱關係”上大國和弱小國的關係理論上的說法,也符合於建構主義的認同理論來講的國家關係發展路徑的核心議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