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月刊:台灣民心民意和社會力量演變態勢

http://www.CRNTT.com   2024-05-15 00:04:32  


 
  四是統“獨”意願方面。在“統消‘獨’長”的量變中實現了從“追求統一”到“追求分裂”的質變。2014年的內外部民意調查都顯示,約8成台灣民眾希望維持現狀,但近6成民眾希望將來有機會“獨立”,贊成兩岸最終應統一的比例不到兩成。近10年來,在民進黨“去中國化”政策措施的持續推行下,隨著台灣人口不斷的新陳代謝,台灣民眾的統“獨”意願毫無疑問已經進一步“統消‘獨’長”了。

  五是統“獨”力量方面。在“統消‘獨’長”的量變中實現了從“統大‘獨’小”到“統小‘獨’大”的質變。當前,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已經做大做強,愛國統一力量幾近消亡。甚至當前島內統派在台灣社會成了“過街老鼠”,特別是在民進黨綠營政治勢力的打壓下,統派在島內的生存與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困難。

  與此同時,台灣社會經過長期的演變,大多希望台海和平、兩岸交流,進而台灣安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但“衹經不政”(願意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但拒絕統一甚至謀求分裂),以及希望承認“中華民國”存在、加入聯合國並拓展國際空間,要求大陸撤除飛彈、放棄武力,乃當前台灣社會不分藍綠的共同的核心訴求。

  此外,經歷了政黨輪替但經濟發展持續減速的島內廣大庶民開始反思、覺醒,但多衹是“經濟覺醒”,尚未“政治覺醒”,尚未認識到中國大陸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主要中心、越來越接近世界經濟中心的形勢,台灣民生經濟搞不好的根本性原因就在於台灣當局搞不好兩岸關係而導致台灣經濟體被邊緣化,亟需整合利用包括中國大陸的全球化中心地帶的資源要素與市場需求來發展自己(台灣是一個資源要素與市場腹地十分有限的淺碟型小規模經濟體,其發展高度有賴於國際化甚至全球化的有效運作,以便整合利用島外特別是國際化與全球化中心地帶的資源要素與市場需求)。年輕世代,特別是還未工作的啃老族,在父輩提供的“小確幸”環境中尚未“經濟覺醒”;而已經參加工作的年輕世代,因並未經歷過 “錢淹腳目”的時代,而簡單地認為當前的“悶經濟”乃發達經濟體的常態。

                          二、台灣民心民意與社會力量態勢的成因

  台灣的民心民意、意識形態與社會力量質變,是由諸多因素長期綜合作用形成的。以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為例。當前台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的國家認同疏離、統一意願微弱,既有客觀層面的因素,也有主觀層面的原因,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原因,但根源性問題在於近30年來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灣綠營政治勢力刻意運用台灣社會內部的基於“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定位並運作的政治、教育與輿論體系,利用各種機會與條件,不斷形塑“仇中”、“恐中”、“反中”、“台獨”分裂意識形態,從而不斷改變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的結果。所謂“天然獨”,實則是“人造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