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中美博弈與台灣太空工業

http://www.CRNTT.com   2024-08-04 00:01:23  


 
  (三)大力培養航天員人才

  基礎科研人才方面,2019年起“台灣太空中心”與台灣聯合大學系統(UST)開設“太空科技與工程學分學程”等課程,系統性培育本土太空基礎科技人才。同時配合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增設“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鼓勵學校規劃設立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學位學程、新增班別(次)或學籍分組。專業人才領域,“台灣太空中心”於2022年4月成立“太空學苑”,培養太空工業專業人才,協助企業提升太空科技的研發與創新能力。

  (四)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其一,尋求與美西方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近年民進黨當局以“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非政府組織名義,積極與美西方科研機構及航天大廠舉辦“台美低軌衛星商機沙龍”、“衛星通訊國際供應鏈在線論壇”等活動,鼓勵島內企業申請歐美產品認證,對接美西方太空工業發展需求,尋求建立常態化產業對話平台機制。其二,強化台美間太空科技合作。長期以來,美國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最大技術外援,助台增加太空活動頻次,其中福衛三號(福爾摩沙衛星簡稱“福衛”)、福衛七號為台美間太空科技合作重要成果。同時,協助台灣提升太空科技自研能力,涉及從衛星製造、地面控制系統建設、海外監測站點支持到火箭發射、科學儀器研發、人才培養等諸多領域。此外,積極支持台灣參與國際太空科技項目。國際空間站搭載的粒子科研設備阿爾法磁譜儀2(AMS-02)計劃由美國主導,台灣相關科研機構參與其中。其三,拓展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美國“印太盟友”間太空科技合作。台美印組建“國際研究教學衛星計劃(INSPIRE)”研究聯盟,合作研製的INSPIRESat-1立方衛星於2022年2月發射升空。

   三、台灣太空工業發展競爭力評估

  台灣太空工業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受限於自身工業及研發實力,整體仍處於初級階段,缺乏關鍵核心技術,但利用信息通訊等產業優勢在太空工業零組件等領域實現局部突破。

  (一)產值規模小

  據“台灣太空中心”統計,2022年台灣太空工業產值2,158億,其中地面設備2,129億元(占98.7%)、衛星製造14億元(占0.6%)、發射服務0.3億元(占0.01%)、衛星應用15.1億元(占0.7%)⑧。廠商方面,據台灣“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統計,目前台灣有約80家太空產業相關廠商,多以地面接收設備為主,且皆以供應單一零組件為大宗(見圖1)。

  [圖1:台灣地區太空工業供應鏈體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