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
中評月刊:英國戰略轉型對當前國際關係啟示 | |
http://www.CRNTT.com 2024-08-31 00:03:02 |
與此同時,一個兩極對抗的世界體系也能讓英國有更多的操作空間,供其更靈活地施加影響力,由此確保英國持續維持優越的國際地位。一方面,在東西對峙格局下,英國是當時唯一有能力跟隨美國全球部署的北約國家,更能憑藉其舊有的殖民影響力補足美國的全球戰略空缺。另一方面,冷戰中的美國仍需要維持同蘇聯溝通渠道的暢通。英國工黨政府敏銳地察覺並瞄準了這一需求,其在冷戰早期對蘇聯乃至整個東方陣營做出一系列示好姿態,包括承認新中國、向蘇聯出售噴氣式飛機發動機等,這些舉措不僅緩和了英蘇關係,更鞏固了雙方溝通交流的橋梁,最終讓英國成為西方陣營中最具分量的東西方對話代理人。綜上所述,在戰略上依附美國,並推動其走上與蘇聯對抗的路線,使英國縱使失去霸權,也保住了其最重要的戰略利益和國際地位。 在冷戰初期的首次戰略轉型後,英國坐穩了西方陣營“二把手”的位置。然而,英國的硬實力仍在不斷萎縮。經歷印度的獨立以及蘇伊士運河危機等一系列事件後,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迎來事實性瓦解,英國政府以殖民地為基本盤維持國際地位的舊有政策路線逐漸失去生存土壤。至1967年,英國剛剛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武裝衝突中抽身,卻又陷入了也門內戰的泥潭,其勉勵維持的全球軍事干涉體系徹底不堪重負。由於民意和物質基礎都已經不再支持英國繼續進行海外軍事干涉,英國內閣最終決策,至1971年底停止保留在蘇伊士運河以東開展軍事行動的能力。②實質上放棄了在亞太乃至印度洋地區維持制海權、投射軍事力量的能力。在北約框架內部,英國從一個能夠跟隨美國進行全球部署的世界大國,逐漸倒退回衹能承擔地區性防務職責的國家,英國對美國的合作價值由此大幅縮水。 面對如上的被動局面,英國政府必須再一次做出戰略轉型,以確保自身的國際地位。此時,英國硬實力重要且唯一的支柱,即其全球部署能力,以及依賴於這種能力的、對英聯邦國家的影響力已被極大削弱,為了守住作為其命脈的英美同盟關係,時任的愛德華·希斯內閣選擇更進一步發揮英國作為大國溝通樞紐的角色,於1973年宣布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以拉近英歐關係作為新的砝碼,平衡英美關係。自此,英國於硬實力的對他國強加意志的能力遭到極大削弱,而基於軟實力的溝通、斡旋、協調能力則開始在其對外關係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二、後冷戰時期英國積極融入歐洲一體化,“樞紐國”地位愈加凸顯 自1945年至1973年,英國全力維護和最終放棄“全球英國”,並轉向歐洲。但在這一過程中不難發現,保持英美“特殊關係”和英美同盟的穩定,是英國國家戰略始終不變的主線。歷屆英國政府在其他方向上的取捨,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這條主線服務的。1983年,美國政府在未知會英國政府、亦無視時任首相撒切爾夫人反對意見的情況下,出兵入侵英聯邦國家格林納達,使英國的國際威望遭受重挫,但撒切爾內閣除在外交層面發聲抗議外並未有更多動作。③這一案例也從側面說明,盡力平衡英美同盟、顧全英美關係大局,是當時的英國政府在外交上最優先、最核心的關切。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