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3日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生蘇晗之、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博士生(本文通訊作者)林薇,與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王傳超聯名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2月號發表專文《“五個共同”同構視角下國家統一機制研究》,作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馬英九一行時,用“五個共同”揭示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也指出了“同構”在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中的重要意義。本文從“五個共同”出發,基於“同構”這一新的視角對古今中外相關的經典統一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出對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啟示。以“蘇格蘭與英格蘭統一”為強制性同構案例、“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統一”為模仿性同構案例、“清朝統一台灣”為規範性同構案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是,在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時,兩岸同源背景為開啟同構統一機制提供基礎,差異化同構方式是促進統一的關鍵,統一後的協同治理是促進國家穩定的核心。文章內容如下: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訪問大陸的馬英九一行時曾指出:“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我們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1〕總書記用“五個共同”揭示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同時也指出祖國的完全統一的道路。因而,如何發揮兩岸“共同”的基石,進行“構建”的探索,形成“同構”的機制,進而促進新時代台灣問題的解決,理應成為當前國家完全統一的思考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