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社評:以民生交流為鑰開啟兩岸融合發展新局 | |
http://www.CRNTT.com 2025-04-21 00:01:53 |
反制“台獨”操弄:從“經濟依賴”到“價值重構”的民心工程 民進黨當局長期炒作“抗中保台”,卻對島內電價飆升、雞蛋短缺等民生危機束手無策。大陸此時強化基層民生交流,正是以“做實事”對沖“搞對立”的精准反制。資料顯示,2024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比仍達38.2%,當農漁民、中小企業主發現“大陸市場才是生計所繫”,“台獨”煽動的“仇中”情緒自然失去土壤。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價值觀的重構。通過讓台胞參與大陸基層治理、志願服務,兩岸同胞在垃圾分類、社區養老等具體事務中形成共同價值標準。這種“治理共識”的積累,比空洞的政治口號更具穿透力。正如台灣醫師陳柏叡在福州參與疫情防控的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兩岸命運共同體”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攜手護佑生命的真實存在。 歷史方位下的啟示:以民生破局需把握三重辯證關係 一是“大事”與“小事”的辯證統一。從台胞證件便利化到醫保銜接,看似瑣碎的“小事”,實則是消解制度壁壘、推進國家統一的“大事”。 二是“存量”與“增量”的協同發力。在鞏固台商、台生等傳統群體同時,需重點關注台灣中南部農戶、青年創業者等新群體,通過設立“鄉村振興台創基地”等載體,擴大兩岸融合發展覆蓋面。 三是“韌性”與“底線”的平衡把握。既要保持交流定力,通過RCEP對接、數字經貿合作等,增強兩岸經濟粘性;也要堅決反制“台獨”分裂行徑,正如會議重申“九二共識”不可撼動,為交流劃清紅線。 當前,中華民族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兩岸關係也站在“統一”與“分裂”的十字路口。杭州會議以民生為支點,撬動的是兩岸制度融合、價值重塑、民心聚合的系統工程。當台灣同胞在浙江社區裡參與共治、在福建醫院中享受醫保、在江蘇鄉村間創業圓夢,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大勢,便不再是抽象的政治敘事,而是億萬民眾用雙手創造的真實生活。這種紮根於民間的力量,終將衝破“台獨”勢力的鐵幕,彙聚成民族復興的浩蕩洪流。 (評論員:楊流昌,中評智庫基金會主席、太和智庫港澳中心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