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農村學生減少將導致中國大學“弱智”化

http://www.CRNTT.com   2009-02-06 08:31:52  


 
  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三十年前大學難考,進去的即使不是百裡挑一,也是十裡挑一。1979年在北京高考,你即使上最差的大學,也是27個裡面取一個。這樣的選材率和今日的大學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這就使我想到了哈佛已故心理學家Richard J. Herrnstein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著名學者Charles Murray在1994年出版的關於智商研究的名著《鐘曲線:美國生活中的智商和階級結構》。該書有幾個重要結論:第一,智商是天生的;第二,智商和經濟背景社會階層沒有關係;第三,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任何提高智商的辦法。教育固然可以開發既有智商中所蘊涵的潛能,比如把一個聰明的窮孩子培養成諾貝爾獎得主,但沒有證據表明教育可以提高智商。第四,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一直是固定的。 

  Charles Murray後來又進一步把這些結論在社會政策上進行演繹。他稱中等智商的人不應該上大學,也很難上得好大學。因為大學本身是社會精英的教育機構,智商達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能從中受益。不過,他分析了美國大學20世紀的發展,指出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適齡青年有了上大學的機會,比如1900年時,美國的大學生僅占18-21歲人口中的4%,如今則有75%左右的高中畢業生能上大學。按說這會稀釋大學生的智商,但是從各種數據判斷,現在的大學生智商比一百年前要高。

  為什麼呢?因為一百年前只有特權階層的子弟能上大學,絕大多數人根本無緣競爭。二戰後的《退伍軍人法案》支持退伍軍人的免費高等教育,於是有220萬退伍軍人走進大學,一時間,一半的大學生都是退伍軍人,出現了許多“大老粗”拖家帶口搬進常春藤的現象。當時許多教授擔心,這些沒有教養的人會破壞哈佛耶魯等名校精英文化的品質。但令他們意外的是,這代粗人竟是常春藤歷史上最優秀的學生。二戰後這種平民化傾向有增無減,有色人種、婦女都擠進了大學。各種獎學金的設立,使窮人、外國人甚至非法移民也能上大學。這樣,大學選材面寬了,雖然不斷擴招,但是競爭力反而更高。過去的4%也許就是從5%的人口中選的,現在的75%則是從90%以上的人口中選的。這樣一來,現在的大學生的平均智商當然就高了。 

  由此,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計算就能看出中國大學“弱智”化的傾向:至2008年秋季入學,中國普通高校的毛入學率已達23%(據《廣州日報》),與三十年前27個考生中僅有一個能進大學的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但是,上世紀80年代大學的農村學生比例還在30%以上,現在則下降到了17.7%,而農村人口占了總人口的55%以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