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中美關係 要突破歷史定勢

http://www.CRNTT.com   2009-02-22 12:58:25  


希拉里訪華,能否突破中美之間的歷史定勢?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訊/新京報今天登出妮夢舟的文章,評析希拉里訪華,認爲“突破歷史定勢 方能海闊天空”。文章内容如下:
 
  2月20日晚,美國新任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抵達北京,開始訪問中國。 

  21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克林頓國務卿。在會見時,胡錦濤說,中美兩國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在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都肩負著重要責任。克林頓國務卿表示,美中關系開啓了積極合作的新時代,雙方在衆多領域和全球性問題上擁有廣泛共同利益,美方願進一步加強同中方在各領域合作。 

  實際上,美國這些年來已經越來越習慣於把中國當做一個全球性合作夥伴來看待。這與上世紀90年代前期冷戰剛剛結束時非常不同。當年美國著名政治家布熱津斯基還把東亞的兩個大國日本和中國,分別定義為全球性國家和地區性國家。如今,世界經濟早已離不開中國,而美國和中國也已被人們視為世界經濟的雙引擎。 

  在美國發生次貸和金融危機并於去年感染全球後,世界更加在意中美之間的互動。而中美能否像克林頓國務卿所說的那樣攜起手來,關鍵在於兩國交往能否突破歷史定勢。這個定勢就是國際政治理論中所謂霸權守成者與新興者之間的競爭。在美國處於衰落期的微妙時刻,按美國政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的戰爭與變革理論,美國對中國的複興沒有理由不加倍警惕,在此過程中不免會有激烈衝突。 

  然而,這種理論和思維,不過是過往工業化時代的國際政治歷史經驗總結,未必適合於解釋處理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現實。工業化時代大國間在經濟形態上基本雷同,沒有多少互補性,各國高度重視實物性質的領土、資源和市場(殖民地),因此為瓜分世界和建立勢力範圍而爭論不休。但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世界逐漸進入後工業社會,尤其是美國經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虛擬資本主義化,到現在大部分經濟活動已與物質生產無關。西方與後發國家在經濟上的區別,日益表現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不同,相互間的互補性增強,競爭性減弱。 

  這決定了不能把21世紀的中美關系,簡單地與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大國競爭關系做類比。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物質產品提供者,中美兩國的互利程度,顯然不曾為以往那些守成大國與新興者之間所擁有。這種事實正在為中美兩國的許多人所認識。布熱津斯基就對他在上世紀90年代的地緣戰略理論做出了修訂,近年來屢屢強調中美乃是“G2”,即中國是美國全球合作夥伴的“中美國”概念。持這種說法的并非布氏一人,而是應者衆多。 

  也因如此,美國新政府與中國政府的這一次密切“接觸”,雙方圍繞解決全球金融危機、遏制氣候變暖、加強能源與環境合作等具體議題,將如何對話當然值得關注。但在此基礎上,又要把視綫放得更遠。中美交往所應開辟的是世界大格局,要為風險和不確定性正在增長的世界構建穩定性。這也是在未來30年裡雙方更加深入和密切合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