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白宮購買有毒資產釋放了什麼信息?

http://www.CRNTT.com   2009-03-27 08:24:29  


 
  由於危機所造成的“流動性恐慌”依然在美國十分嚴峻,世界經濟已經“見底”的樂觀判斷可能為時過早。因為影響市場流動性的個人和企業信貸利率以及企業債的風險“溢價”高居不下,如果不及時抑制這種流動性恐慌的勢態,實體經濟經受外部衝擊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弱,自我恢復甚至造血復甦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小。所以,美國政府唯有動用一切可能的“消毒”手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讓人擔憂的是,在市場對未來資金成本高企不下而帶來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下,美國人利用現在政府注入流動性的“有利時機”,拼命提高貸款利率或企業債的收益率以補償未來可能缺失的流動性和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於是,這樣的預期就會產生巨大的“流動性陷阱”,注入多少的資金都無法產生市場流動性的良性循環!甚至很多機構和企業的高管層冒天下之大不韙利用合法的公司“收入合同”盡可能地在破產到來之前“淘空企業的流動性”。因此,美國政府在“輸血”的同時,如果控制不了上述的“失血”現象,那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僅不會產生任何“造血”的可能性,而且還會對美國經濟帶來滯脹的災難,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更會給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增添極大麻煩。

  近來美國的新屋開工指數和就業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好於市場的預期,為了鞏固似已隱現的某些“造血”跡象,奧巴馬政府想通過乘勝追擊的“救市”手段來擴大政策效果,美聯儲毅然決然開動了印鈔機——不顧這一舉措對他國利益的影響和可能對未來經濟產生的負面後果,只求能釋放出巨大的流動性以期待市場“造血”功能的恢復。

  總之,流動性恐慌的特征在歐美市場一天得不到解決,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復甦代價將會變得越來越大。今後,奧巴馬政府必定要在“注資戰略”和“接管戰略”(機構國有化)之間做出痛苦的兩難選擇! 

(作者孫立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