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無制約的地方政府難以重建信任

http://www.CRNTT.com   2009-07-02 10:29:32  


中國社會的信任狀況日趨成為一種嚴重稀缺的品質和資源
  中評社北京7月2日訊/評論員鄧聿文在今天的《上海商報》發表文章“地方政府公司化削弱社會信任感”,作者表示,“信任是社會存在的前提,一個社會,如果信任度低,無論是人與人的交往,還是企業的商業行為,或者是政府的施政,都將付出極大的交易成本”。文章內容如下: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社會發生的幾起事件,凸顯了中國社會的信任難題。尤其是輿論對29歲的市長周森鋒的密切關注,已經超出對一名年輕市長的好奇和猜測,典型地表現出公衆對現行官員選拔制度的高度不信任,從而也是對地方政府的不信任。

  但是要說公衆只對政府及其官員不信任,是不全面的,中國社會的不信任已經表現和深入到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和層面,正如學者鄭永年所說,在“人與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民與官之間、官員之間、政府上下級之間”等到處充斥著不信任的因子。

  為什麼中國社會的信任狀況成為一種嚴重稀缺的品質和資源?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情況應該注意,社會信任缺席的背後是社會存在嚴峻的不公,多數人的權利是不平等的。此種情況的出現當然也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由政府的濫權以及在權力支撑下的資本不受節制造成的。政府本應給社會和公衆一視同仁地提供公共品和服務,然而,現實中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權力運用很少受到監督和制約,從而使政府及其官員在行政運作中違反程序公正,進行權力尋租、暗箱操作、貪贓枉法、貪污腐化等現象比比皆是,導致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所以,在諸多的社會不信任中,主要是民衆對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不信任,由此派生出其他不信任并決定社會不信任的程度和廣度。要解決中國社會的信任問題,必須抓住這個“牛鼻子”。

  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及其官員之所以被民衆普遍不信任,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年來地方政府的所作所為表現出赤裸裸的以逐利為目的的公司化傾向高度相關。考察中國的經濟發展發現,兩者在時間上具有驚人的一致性。

  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及其競爭被國內外一些學者解釋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的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現代化,是地方政府導向的現代化,在社會資源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成為拉動現代化的最大動力,對此無需諱言。然而,以追求經濟增長特別是財政收入為最高動力的政府逐利化或公司化,雖然在某些時候能够帶來社會財富的大幅增加,也能够提高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但在社會治理方面,它更多帶來的是災難。這已從最近十多年越來越嚴重的官員腐敗和頻繁出現的群體性事件得到證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