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中國稀土資源保衛戰初戰告捷

http://www.CRNTT.com   2009-09-25 11:11:51  


中國目前的稀土戰略已經奏效必須堅持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訊/隨著中國稀土出口政策開始收緊,“西方加速開采稀土礦”成為近期一些海外媒體密集報道的內容:日本住友商社開始在哈薩克斯坦參與從鈾礦中提取稀土的商業活動,豐田通商表示除了在印尼從事從錫礦中提煉稀土資源的活動之外還將在蒙古、越南開發礦山;與此同時,因為對後期市場供應和價格均有較高預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也正著手準備重新開采本國一些地區的稀土礦,一些加拿大公司除了加緊建設原有項目外,還正在南非、美國和巴西開發新礦。

  證券時報刊登時評人李雲崢文章表示,很顯然,中國以外的稀土項目和礦產資源開始被中國的“收緊政策”激活,是中國在稀土資源保衛戰上的初戰告捷,而並非某些人所認為的:這種現象表明“中國稀土限制政策恐難奏效”。因為“收緊出口→抬高價格→激活海外礦山”是中國稀土賤賣現象終於逆轉的必然體現。

  由基本的“需求-供給-價格”關係曲線可知,在需求不變條件下,減少供給必然會出現價格走高的現象。中國收緊稀土出口政策的過程就是一個“減少供給”的舉動,當市場從中國的限制稀土出口政策取向中捕捉到稀土價格即將上揚的預期時,從中國以外的地區尋找稀土資源成為那些稀土需求國家和企業的後續舉動,這個過程即是一個抬高稀土價格並激活那些原本因為中國廉價稀土而關閉礦山資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稀釋目前中國過高稀土全球供給比率的過程。當目前中國的稀土市場占有率從90%以上下降到50%左右時,中國稀土的“賤賣透支”現象才能算是真正得到抑制。

  文章指出,從國際鐵礦石巨頭導演的連續數年的“價格操縱”實踐來看,在供給集中而非一盤散沙的情況下,50%左右的市場供給份額足以牢牢掌握資源價格話語權。中國稀土要想擺脫絕對供給卻無價格話語權的怪象,改變國內產業過度鬆散成為關鍵步驟。儘管中國南北兩大稀土集團的構想似乎已經泡湯,但是工信部副部長公開表態稱中國近百家稀土分離企業通過重組將削減到20家,仍給人以期待。

  文章認為,在稀土資源的價格話語權爭奪戰中,中國礦企缺乏實力、價格策略手法稚嫩,以及一些中國的對外投資資本也是“捧著金飯碗在要飯”現象,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試想一下:如果相關礦企前幾年就布局海外稀土資源“吸貨”,中國收緊出口後繼續買進的過程就能成為“邊拉高邊出貨”的過程,這種能持續數十年的稀土價格和控制資源量的“雙增長”才是“雙豐收”的最佳格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