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隨亞洲市場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09-10-24 08:17:52  


匯豐近期的舉動令人矚目
  中評社香港10月24日訊/“金融海嘯下,香港槓桿及對沖方式買賣的傷害可幸只屬片面。如今資金可能倒流亞洲,觀乎香港股市升完再升便是明證;匯豐又決定將行政總裁長駐香港,積極發展以中國內地為主的亞洲業務,更打算在中國內地上市,證明這種亞洲經濟轉型已令國際經濟的平衡局面也告出現。”《大公報》今天登出黃康顯博士的文章“香港隨亞洲市場轉型”。文章內容如下:  

  亞洲人口佔全球人口超過一半,昔日所佔經濟比重甚低,原因是中國尚未冒起,印度未能爬升,首先冒出了日本,但日本的經濟已融入歐美體系,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大部分是落後的,亞洲四小龍體積太小,未能改變這種現象。歐美是全球經濟核心,以全球一成稍多的人口控制了大部分的經濟。及至亞洲變成世界工廠,出現了新興市場,但只不過為核心經濟服務,為有錢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後,新興市場倒下,在風暴外圍的中國屹立不倒;在風暴周邊的印度絲毫無損,因此今天冒出了中國、印度。其時亞洲的經濟有幾個通病:經濟過熱、財赤嚴重、外債過多、儲備不足,加上熱錢流入,炒賣成風。到熱錢抽走,炒家獲利後席捲而逃,導致經濟崩潰,核心經濟進一步主導全球,變成新興市場的債主。

             香港經濟受創不深

  經此一役,新興市場學精了,到金融海嘯來臨時,該市場是欠債比率降低,外匯儲備增加,上次重災區泰國與韓國尤其如此。韓國是亞洲區唯一欠債率稍高的國家,但主要是企業欠債。其後韓國收支平衡、貨幣穩定,最重要的還是炒賣的收斂。今次金融海嘯未來臨時,亞洲新興市場完全沒有次按危機,銀行也維持相當的儲備,槓桿產品並不流行,因而海嘯對亞洲只是側面襲擊,主要是歐美市場萎縮,影響出口,而資金抽走,影響投資。

  香港與新加坡由於已晉身國際金融中心,因此已出現槓桿及對沖等方式的買賣,雷曼迷債也流入銀行。可幸傷害只屬片面,兩地也很少出現次按問題。亞洲新興市場多由出口主導,中國也不能例外。泰國與馬來西亞的經濟並非以出口作為主體,因而影響是局部性的,只有韓國較依賴出口,可幸韓國的反彈力相當大。台灣若搭上中國大陸的經濟高速增長列車,明年上述市場的經濟增長,它的增長也自會回升百分之三至四。

  然而,亞洲起碼有幾個國家是經濟封閉,或是相當落後的,緬甸、寮國、高棉,甚至越南,都不依賴進口,出口只屬次要。越南起碼有九成半人從未進過銀行開戶口,自然和衍生工具絕緣,對金融海嘯也自然有免疫能力。不出幾年,越南的發展可能是中國的翻版。

  印度與印尼較偏重內銷,較少受到歐美市場萎縮打擊,所以今年經濟增長分別會有百分之六及四點三。又根據亞銀的預測,明年也分別有百分之七及五點四,僅次於中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