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全球經濟危機治理 難度加大

http://www.CRNTT.com   2009-11-02 11:24:25  


暫時的低物價不能消除資金暗流積聚的巨大風險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訊/金融危機以來,國際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出現了不同於以往的新變化和新趨勢,這不僅給未來全球經濟復甦和金融市場穩定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也給我們治理危機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上海金融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分析,首先是風險轉移。央行“杠桿化”取代金融機構“杠桿化”。在危機當中,西方各國貨幣當局穩定市場和經濟的思路非常明確,那就是通過央行的高杠桿率來支持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危機惡化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採取了各種措施幫助緩解銀行間和貨幣市場緊張局勢。因此,中央銀行資産負債規模/構成、風險結構以及資金流動模式等發生了顯著變化。以美聯儲為例,在金融危機中美聯儲扮演了最後貸款人的身份。金融危機後時代,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大量美元資金從美國金融機構和一般性債券與金融産品中轉出,轉為投資于美國國債,美聯儲的資産負債規模急劇膨脹,杠桿率不斷攀昇。危機爆發至今,美聯儲資産負債表總規模由2007年6月的8993億美元上昇到目前的21217億美元,不到兩年時間增長了1.36倍。

  主要央行資産負債規模的高度擴張帶來了兩大風險:一是對資産質量要求的放鬆,使央行資産質量不斷下降,影響資産的安全性;二是,資産負債表的迅速膨脹,引發基礎貨幣投放量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據統計,僅今年5月,全球基礎貨幣結余增長就高達107%,是1908年有記錄以來首次出現3位數的增幅,這無疑對未來貨幣當局收回流動性的能力産生不利影響,可能會導致“以一個泡沫代替另一個泡沫”,勢必引發新一輪高風險。

  其次是“去美元化”。以區域貨幣取代美元趨勢日趨明顯。金融危機以來,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中的地位明顯下降。IMF近期報告表明,截至第二季度末,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所佔比重從上一季度的65%降至62.8%。這不僅是1999年以來美元佔全球外儲比重的最低水平,也是2002年三季度以來跌幅之最。

  2009年第二季度,各國央行停止積纍美元,紛紛减持美元資産,7月接近1000億的美元淨資本流出美國。新興市場國家為了擺脫對美元的過度依賴,試圖以區域貨幣取代美元的趨勢則更為明顯:在亞洲,今年5月中日韓貨幣互換協議以及就總額達1200億美元的區域外匯儲備庫出資份額達成協議;在中東,10月17日,波斯灣四國沙特、巴林、卡塔爾、科威特財長及中央銀行總裁,重申對創立貨幣聯盟及單一貨幣機制的承諾,並將於2010年正式推動該計劃。此外,在拉美,拉丁美洲左翼聯盟“玻利瓦爾美洲國家聯盟”的九個成員國近期也同意創立地區貨幣“蘇克雷”,作區內貿易之用,從而逐漸减少使用美元。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受到阻擊。

  再次是價格走勢背離。物價通縮與資産價格膨脹並存。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著异常複雜的價格形勢。一方面,美國、歐元區、日本、中國等主要經濟體CPI、PPI已經連續6-7個月處於負值區間;而另一方面,伴隨全球投資信心回昇,承襲上一輪以低息套利模式為主導的國際遊資正在捲土重來,大幅推動了資産價格的飈昇。目前,美、日等國的貨幣供應增速均快于名義GDP增速,全球基礎貨幣持續上昇,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更為充裕的流動性,美元流動性重新流入高收益資産,年初至今,歐美股市反彈20%左右。而新興資本市場漲幅更為驚人,巴西股市漲了近140%,俄羅斯股市漲了130%,印度股市升了90%,中國股市則漲了60%左右。原油期貨市場以及代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走勢的LME鋁、銅、黃金現貨價格和CRB指數,也連創年內漲幅新高。

  文章指出,從經濟週期和金融週期的相關性來看,資産價格是經濟運行的信號甄別系統,由於資産價格的敏感性,流動性更易沉澱于資産價格中。一般而言,經濟週期過程總是經濟擴張———資産價格飈昇———商品價格飈昇———資産價格回落———商品價格回落———經濟收縮———經濟蕭條。由此可見,代表商品價格的物價是經濟的滯後指標,而資産價格是經濟的先行指標。回顧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和日本泡沫經濟的破裂,正是物價的持續走低掩蓋了資本市場、房地産泡沫和信貸泡沫積聚的巨大風險,讓經濟走上了不歸之路。這是我們必須警醒的。